汽车缸体铸造残余应力的测试与仿真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4页 |
1.1 背景 | 第8页 |
1.2 铸造残余应力基本理论 | 第8-11页 |
1.2.1 定义 | 第8-10页 |
1.2.2 产生原因 | 第10页 |
1.2.3 案例 | 第10-11页 |
1.3 铸造残余应力测试理论及方法 | 第11-17页 |
1.3.1 X射线衍射法 | 第12-14页 |
1.3.2 盲孔法 | 第14-15页 |
1.3.3 其他无损检测方法 | 第15-17页 |
1.4 铸造残余应力仿真理论及方法 | 第17-19页 |
1.5 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5.1 铸造残余应力测试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5.2 铸造残余应力仿真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6 课题的意义与内容 | 第22-24页 |
1.6.1 课题的意义 | 第22页 |
1.6.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缸体铸造残余应力测试 | 第24-32页 |
2.1 铸造残余应力测试装置 | 第24页 |
2.2 X射线衍射测试残余应力理论 | 第24-28页 |
2.2.1 常规X射线测试方法与理论 | 第24-26页 |
2.2.2 论文测试方法与理论 | 第26-28页 |
2.3 缸体表面铸造残余应力测试结果 | 第28-31页 |
2.3.1 测点选择 | 第28-29页 |
2.3.2 测试过程 | 第29-30页 |
2.3.3 测试结果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缸体铸造残余应力仿真 | 第32-56页 |
3.1 铸造仿真理论 | 第32-37页 |
3.1.1 应力、应变、位移之间的基本关系 | 第32-33页 |
3.1.2 热弹塑性模型本构方程 | 第33-36页 |
3.1.3 热弹塑性模型有限元算法 | 第36-37页 |
3.2 使用软件简介 | 第37-39页 |
3.2.0 Pro/E简介 | 第37页 |
3.2.1 Magics简介 | 第37-38页 |
3.2.2 MAGMA简介 | 第38页 |
3.2.3 ProCAST简介 | 第38-39页 |
3.3 铸造残余应力仿真 | 第39-54页 |
3.3.1 模型处理 | 第39-40页 |
3.3.2 MAGMA仿真残余应力 | 第40-47页 |
3.3.3 ProCAST仿真残余应力 | 第47-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4 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56-62页 |
4.1 结果对比 | 第56-58页 |
4.1.1 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 | 第56-58页 |
4.2 原因分析 | 第58-60页 |
4.2.1 理论力学模型 | 第58-59页 |
4.2.2 边界条件 | 第59页 |
4.2.3 材料参数 | 第59-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铸造残余应力影响因素 | 第62-78页 |
5.1 模型设计 | 第62-71页 |
5.1.1 铸件设计 | 第62-63页 |
5.1.2 工艺设计 | 第63-71页 |
5.2 小模型铸造残余应力仿真 | 第71-77页 |
5.2.1 温度场对铸造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71-76页 |
5.2.2 压射比压对铸造残余应力的影响 | 第76-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78-80页 |
6.1 结论 | 第78页 |
6.2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