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民间文学论文

汉军旗香艺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20-32页
    1.1 问题提出第20-23页
    1.2 研究概况第23-27页
    1.3 理论方法第27-29页
    1.4 内容框架第29-32页
第2章 汉军旗香概述第32-42页
    2.1 东北汉军旗人第32-35页
    2.2 旗香名称、传说与组织第35-39页
        2.2.1 旗香名称第35-36页
        2.2.2 起源传说第36-38页
        2.2.3 旗香组织第38-39页
    2.3 汉军旗香历史第39-42页
第3章 汉军旗香遗存第42-62页
    3.1 吉林省乌拉街镇陈汉军旗张氏家族祭祀第42-55页
    3.2 辽宁省新宾县汉军旗冷氏家族祭祀第55-62页
第4章 汉军旗香神歌第62-90页
    4.1 祭祀中的神歌第62-67页
        4.1.1 神歌与仪式第63-65页
        4.1.2 神歌的功能第65-67页
    4.2 神歌的分类第67-77页
        4.2.1 祭神辞第67-71页
        4.2.2 侍人辞第71-74页
        4.2.3 神职辞第74-77页
    4.3 神歌作为民间文学第77-84页
        4.3.1 神歌的口头性特征第77-81页
        4.3.2 神歌的集体性特征第81-84页
    4.4 神歌的美学风格第84-90页
        4.4.1 一首怨歌第85-87页
        4.4.2 沉郁之美第87-90页
第5章 汉军旗香音乐第90-114页
    5.1 乐器的形制、象征与使用第90-99页
        5.1.1 单鼓第90-93页
        5.1.2 腰铃第93-98页
        5.1.3 单鼓和腰铃的使用第98-99页
    5.2 鼓乐第99-104页
        5.2.1 动作第99-100页
        5.2.2 姿势第100页
        5.2.3 鼓套第100-101页
        5.2.4 乌拉街镇陈汉军张氏旗香鼓套第101-104页
    5.3 演唱曲调第104-114页
        5.3.1 起神调第105页
        5.3.2 接亡魂调第105-106页
        5.3.3 领案子第106页
        5.3.4 安座起神调第106-107页
        5.3.5 大天神神调第107页
        5.3.6 讨马窝第107-108页
        5.3.7 要刀令第108页
        5.3.8 请刀令第108-109页
        5.3.9 二郎劈山救母第109页
        5.3.10 十重恩第109-110页
        5.3.11 道白第110-111页
        5.3.12 拦门调第111页
        5.3.13 放鹰神第111-112页
        5.3.14 关爷第112页
        5.3.15 开猪头第112-114页
第6章 汉军旗香舞蹈第114-168页
    6.1 旗香舞蹈及基本动作第114-121页
        6.1.1 旗香舞蹈第114-116页
        6.1.2 基本动作第116-121页
        6.1.3 舞蹈分类第121页
    6.2 动物舞第121-135页
        6.2.1 放太尉第122-127页
        6.2.2 放鹰神第127-128页
        6.2.3 跳虎神第128-130页
        6.2.4 动物舞:完整的“经验”第130-135页
    6.3 神鬼舞第135-156页
        6.3.1 打五路第135-140页
        6.3.2 先锋第140-143页
        6.3.3 王子第143-144页
        6.3.4 丰都第144-146页
        6.3.5 放五道第146-149页
        6.3.6 金花火神第149-150页
        6.3.7 神鬼舞:自我表演第150-156页
    6.4 中介舞和生命通过舞第156-168页
        6.4.1 中介舞第156-162页
        6.4.2 生命通过舞第162-168页
第7章 汉军旗香服饰第168-196页
    7.1 帽第168-180页
        7.1.1 毛呢礼帽第169-170页
        7.1.2 羽毛式神帽第170-176页
        7.1.3 莲瓣式神帽第176-178页
        7.1.4 两种神帽的比较第178-180页
    7.2 衣和裙第180-185页
        7.2.1 衣第180-182页
        7.2.2 裙第182-185页
    7.3 鞋第185页
    7.4 服饰的色彩象征第185-196页
        7.4.1 蓝色第187-190页
        7.4.2 黑色第190-192页
        7.4.3 白色第192-196页
第8章 汉军旗香剪纸、面具和绘画第196-220页
    8.1 剪纸第196-209页
        8.1.1 旗像第196-207页
        8.1.2 五路捻子第207-209页
    8.2 面具第209-212页
        8.2.1 面具的形制第209-211页
        8.2.2 面具的功能第211-212页
    8.3 绘画第212-220页
        8.3.1 神案的类型第212-214页
        8.3.2 “纸糊木框”式神案第214-216页
        8.3.3 神案的绘画特点第216-220页
第9章 汉军旗香的文化比较与传承第220-236页
    9.1 旗香与萨满跳神、民香比较第220-229页
        9.1.1 五家学说第220-225页
        9.1.2 旗香的独特性第225-229页
    9.2 文化传承第229-236页
        9.2.1 开放转变第230-231页
        9.2.2 保护措施第231-233页
        9.2.3 续存动力第233-236页
参考文献第236-242页
附录第242-262页
    1.辽宁省旧志中的汉军旗香记载第242-249页
    2.吉林省旧志中的汉军旗香记载第249-254页
    3.黑龙江省旧志中的汉军旗香记载第254-262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262-264页
后记第264-266页

论文共2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津阪孝绰及其《夜航诗话》研究
下一篇:南社报刊文学史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