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0.1 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0.2.1 综述类 | 第13-14页 |
0.2.2 作品类 | 第14-15页 |
0.2.3 方言类 | 第15-16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0.3.1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0.3.2 田野考察法 | 第17页 |
0.3.3 实验语音学方法 | 第17页 |
0.4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武乡鼓书生态环境 | 第19-23页 |
1.1 武乡鼓书地理环境——太行山区 | 第19-20页 |
1.2 武乡鼓书社会环境——红色老区 | 第20-21页 |
1.3 武乡鼓书人文环境——方言、曲艺 | 第21-23页 |
1.3.1 武乡方言 | 第21-22页 |
1.3.2 曲艺之乡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武乡鼓书音乐本体 | 第23-53页 |
2.1 历史沿革 | 第23-26页 |
2.1.1 萌芽期(鼙儿腔——骨板书——瞽儿腔) | 第23-24页 |
2.1.2 形成期(八角鼓书——鼓配琴——鼓儿书) | 第24页 |
2.1.3 成熟期(武乡鼓书——武乡琴书——武乡鼓书) | 第24-26页 |
2.2 唱词与语言 | 第26-38页 |
2.2.1 腔词音调关系 | 第26-33页 |
2.2.2 词逗乐型关系 | 第33-36页 |
2.2.3 唱词押韵特点 | 第36-38页 |
2.3 唱腔与板式 | 第38-46页 |
2.3.1 结构性唱句 | 第39-42页 |
2.3.2 常用之板式 | 第42-46页 |
2.4 伴奏与乐器 | 第46-51页 |
2.4.1 伴奏音乐 | 第46-48页 |
2.4.2 伴奏乐器 | 第48-51页 |
2.5 表演形态 | 第51-53页 |
第三章 武乡鼓书传承样态 | 第53-60页 |
3.1 民间型——以郝树清为代表 | 第54-55页 |
3.2 传统型——以常恵斌、白小英为代表 | 第55-58页 |
3.2.1 常恵斌 | 第55-56页 |
3.2.2 白小英 | 第56-58页 |
3.3 借鉴型——以石乃福为代表 | 第58页 |
3.4 新起型——以胡云云为代表 | 第58-60页 |
第四章 武乡鼓书区域特点 | 第60-64页 |
4.1 唱腔旋律区域特点 | 第60-61页 |
4.2 主奏乐器区域特点 | 第61-62页 |
4.3 表演团队区域特点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92-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