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13页 |
1.1.1 氨氮污染 | 第9-10页 |
1.1.2 氨氮处理工艺 | 第10-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生物炭吸附氨氮研究 | 第13-14页 |
1.2.2 生物炭不同制备方式对氨氮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14页 |
1.2.3 氨氮吸附的机理研究 | 第14-16页 |
1.2.4 碳材料改性技术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17-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4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2章 改性生物炭的制备条件优化和吸附特性研究 | 第20-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1 改性生物炭的制备工艺 | 第20-22页 |
2.1.2 改性反应参数优化实验 | 第22-23页 |
2.1.3 生物炭氨氮吸附特性实验 | 第23-24页 |
2.1.4 测试仪器及试剂方法 | 第24页 |
2.2 制备改性生物炭工艺条件优化 | 第24-29页 |
2.2.1 生物炭制备条件对氨氮吸附性能影响 | 第24-26页 |
2.2.2 改性工艺条件对氨氮吸附性能影响 | 第26-29页 |
2.3 氨氮吸附模型拟合 | 第29-36页 |
2.3.1 吸附动力学特性 | 第29-33页 |
2.3.2 吸附等温线特性 | 第33-36页 |
2.4 PH对氨氮吸附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1 氨氮吸附过程的pH变化规律 | 第36页 |
2.4.2 吸附液pH对氨氮吸附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改性生物炭材料的材料学表征及氨氮吸附机理分析 | 第38-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3.2 改性反应对材料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的影响 | 第38-42页 |
3.2.1 表面物理形态特征 | 第38-39页 |
3.2.2 比表面积特征 | 第39-40页 |
3.2.3 孔径分布特征 | 第40-42页 |
3.3 改性反应对材料化学特性的影响 | 第42-45页 |
3.3.1 元素组成分析 | 第42页 |
3.3.2 表面化学基团 | 第42-44页 |
3.3.3 Zeta电位 | 第44-45页 |
3.4 改性生物炭吸附氨氮机理分析 | 第45-48页 |
3.4.1 硫酸改性条件与生物炭材料表征的关系 | 第45-47页 |
3.4.2 生物炭物化性质与氨氮吸附能力的关系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改性生物炭对稀释黄水柱吸附实验及共存离子影响 | 第49-6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4.1.1 改性生物炭柱状吸附实验 | 第49-51页 |
4.1.2 离子影响分析实验 | 第51-52页 |
4.1.3 测试仪器及试剂方法 | 第52页 |
4.2 改性生物炭吸附稀释黄水柱状实验 | 第52-56页 |
4.2.1 不同填充生物炭氨氮穿透曲线对比 | 第53页 |
4.2.2 不同运行条件氨氮穿透曲线对比 | 第53-55页 |
4.2.3 氨氮吸附效率计算 | 第55-56页 |
4.3 实际水体中离子对生物炭吸附氨氮的影响作用分类研究 | 第56-61页 |
4.3.1 共存强碱阳离子 | 第56-57页 |
4.3.2 共存弱碱阳离子 | 第57-59页 |
4.3.3 共存阴离子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