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报网融合的相关概念阐释 | 第9-10页 |
1.2.1 报网融合的概念阐释 | 第9页 |
1.2.2 报网融合的融合形式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1-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14-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2 半岛晨报报网融合的必要性及其发展历程 | 第17-26页 |
2.1 半岛晨报报网融合的必要性 | 第17-19页 |
2.1.1 半岛晨报概况 | 第17页 |
2.1.2 半岛晨报报网融合必要性 | 第17-19页 |
2.2 半岛晨报报网融合的发展历程 | 第19-22页 |
2.2.1 早期的报网互动:海力网、电子报 | 第19-20页 |
2.2.2 搭建新媒体平台:官方微博、微信等 | 第20-21页 |
2.2.3 深入的报网融合:全媒体集群 | 第21-22页 |
2.3 半岛晨报报网融合的国内外实践借鉴 | 第22-26页 |
2.3.1 半岛晨报报网融合的国外实践借鉴 | 第22-24页 |
2.3.2 半岛晨报报网融合的国内实践借鉴 | 第24-26页 |
3 半岛晨报报网融合的现状分析 | 第26-41页 |
3.1 半岛晨报报网融合的内容分析 | 第26-30页 |
3.1.1 半岛晨报的内容来源 | 第26-27页 |
3.1.2 半岛晨报的标题与语言 | 第27-28页 |
3.1.3 半岛晨报的题材与形式 | 第28-30页 |
3.2 半岛晨报报网融合的用户分析 | 第30-33页 |
3.2.1 半岛晨报用户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3.2.2 半岛晨报用户使用习惯 | 第31-33页 |
3.3 半岛晨报报网融合的组织分析 | 第33-39页 |
3.3.1 半岛晨报的机制体制与理念 | 第33-34页 |
3.3.2 半岛晨报的采编流程 | 第34-35页 |
3.3.3 半岛晨报的人才队伍与管理 | 第35-39页 |
3.4 半岛晨报报网融合的经营分析 | 第39-41页 |
3.4.1 半岛晨报的广告经营 | 第39页 |
3.4.2 半岛晨报的多元经营 | 第39-41页 |
4 半岛晨报报网融合的所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1-49页 |
4.1 半岛晨报报网融合的所存问题 | 第41-44页 |
4.1.1 内容同质化缺乏特色 | 第41-42页 |
4.1.2 用户体验感差粘性弱 | 第42-43页 |
4.1.3 专业人才的引留不足 | 第43-44页 |
4.1.4 融合技术和设备滞后 | 第44页 |
4.2 半岛晨报报网融合所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49页 |
4.2.1 缺乏产品意识与营销理念 | 第44-45页 |
4.2.2 不适应受众角色与需求的变化 | 第45-46页 |
4.2.3 落后的机制体制与相关法律的缺失 | 第46-47页 |
4.2.4 缺乏资金支持与稳定的盈利模式 | 第47-49页 |
5 半岛晨报报网融合的策略研究 | 第49-58页 |
5.1 内容与形式:坚持“内容为王”的供给侧改革策略 | 第49-51页 |
5.1.1 发挥半岛晨报的“独家资源”优势 | 第49-50页 |
5.1.2 利用融媒体做新闻策划和深度报道 | 第50页 |
5.1.3 迎合新媒体阅读习惯的多元化呈现 | 第50-51页 |
5.2 产品与运营:增强产品意识与用户意识 | 第51-54页 |
5.2.1 明确差异化的产品定位 | 第51-52页 |
5.2.2 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黏性 | 第52-53页 |
5.2.3 形成和扩大品牌IP效应 | 第53-54页 |
5.3 技术与人才:促进技术和人才结构的升级 | 第54-56页 |
5.3.1 提高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 | 第54-55页 |
5.3.2 引留结合优化人才队伍 | 第55-56页 |
5.4 营销与盈利:探索多元盈利模式持续发展 | 第56-58页 |
5.4.1 打造深度融合的广告经营模式 | 第56页 |
5.4.2 “跨界”经营走多元发展道路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