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伪随机序列的接触网振动检测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3 伪随机序列简介 | 第11-12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接触网振动测量及伪随机序列理论 | 第14-28页 |
| 2.1 接触网系统 | 第14-19页 |
| 2.1.1 接触网的组成 | 第14-15页 |
| 2.1.2 电气化铁路主型接触线 | 第15-17页 |
| 2.1.3 接触网的悬挂类型 | 第17-19页 |
| 2.2 振动信号分类与测量 | 第19-23页 |
| 2.2.1 振动信号分类 | 第19-20页 |
| 2.2.2 振动测量系统 | 第20-21页 |
| 2.2.3 激振设备 | 第21-23页 |
| 2.3 伪随机序列 | 第23-27页 |
| 2.3.1 伪随机序列标准 | 第23-24页 |
| 2.3.2 线性递推序列 | 第24-25页 |
| 2.3.3 deBruijn序列 | 第25-26页 |
| 2.3.4 Gold序列 | 第26-2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弓网系统垂向振动研究 | 第28-41页 |
| 3.1 受电弓 | 第28-32页 |
| 3.1.1 受电弓的抬升力 | 第28-30页 |
| 3.1.2 受电弓模型 | 第30-32页 |
| 3.2 接触网 | 第32-35页 |
| 3.2.1 接触网模型 | 第32-33页 |
| 3.2.2 接触线垂向振动方程 | 第33-35页 |
| 3.3 弓网振动系统检测研究 | 第35-4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伪随机序列振动检测方法研究 | 第41-55页 |
| 4.1 m序列 | 第41-46页 |
| 4.1.1 m序列的产生 | 第41-42页 |
| 4.1.2 m序列的基本性质 | 第42-43页 |
| 4.1.3 m序列的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 | 第43-45页 |
| 4.1.4 m序列参数选择 | 第45-46页 |
| 4.2 接触网振动传递函数参数辨识 | 第46-49页 |
| 4.2.1 接触网振动故障检测原理分析 | 第46页 |
| 4.2.2 一般最小二乘法参数辨识 | 第46-47页 |
| 4.2.3 递推最小二乘法辨识接触网振动传递函数 | 第47-49页 |
| 4.3 伪随机序列辨识传递函数仿真分析 | 第49-54页 |
| 4.3.1 m序列的生成 | 第49-50页 |
| 4.3.2 m序列递推最小二乘法仿真 | 第50-54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软硬件设计及验证 | 第55-72页 |
| 5.1 m序列发生器 | 第55-56页 |
| 5.2 系统检测电路设计 | 第56-68页 |
| 5.2.1 传感器选择 | 第56-58页 |
| 5.2.2 信号调理电路 | 第58-60页 |
| 5.2.3 主控系统设计 | 第60-64页 |
| 5.2.4 系统软件设计 | 第64-68页 |
| 5.3 接触线振动检测实验 | 第68-71页 |
| 5.3.1 接触网振动实验方案 | 第68-69页 |
|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9-7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6.1 工作总结 | 第72-73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