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的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 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第15页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与车身一体化的轮椅升降装置的方案设计 | 第18-30页 |
2.1 产品需求分析 | 第18-19页 |
2.1.1 下肢残障者心理需求分析 | 第19页 |
2.1.2 下肢残障者生理需求分析 | 第19页 |
2.1.3 社会需求分析 | 第19页 |
2.2 轮毂驱动汽车底盘的总体方案设计 | 第19-20页 |
2.3 轮椅升降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 | 第20-29页 |
2.3.1 轮椅升降装置功能要求 | 第20-21页 |
2.3.2 轮椅升降装置的方案选择 | 第21-23页 |
2.3.3 轮椅升降装置运动过程与一体化设计 | 第23-24页 |
2.3.4 主升降机构 | 第24-25页 |
2.3.5 升降装置回收机构 | 第25-26页 |
2.3.6 动平台伸缩装置 | 第26-27页 |
2.3.7 前后挡板装置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轮椅升降装置运动学分析 | 第30-38页 |
3.1 剪叉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第30-32页 |
3.1.1 位置分析 | 第30-32页 |
3.1.2 速度与加速度分析 | 第32页 |
3.2 驱动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第32-34页 |
3.2.1 位置分析 | 第32-33页 |
3.2.2 速度分析 | 第33-34页 |
3.2.3 加速度分析 | 第34页 |
3.3 主升降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与车身一体化的轮椅升降装置尺寸设计 | 第38-52页 |
4.1 电动轮椅尺寸的相关要求 | 第38页 |
4.2 电动汽车底盘主要尺寸参数的选择 | 第38-42页 |
4.2.1 外廓尺寸 | 第38-39页 |
4.2.2 轴距 | 第39-40页 |
4.2.3 前轮距和后轮距 | 第40-41页 |
4.2.4 前悬和后悬 | 第41页 |
4.2.5 车厢离地高度 | 第41-42页 |
4.3 升降装置尺寸设计 | 第42-50页 |
4.3.1 剪叉连杆机构位置分析 | 第42-43页 |
4.3.2 剪叉连杆机构尺寸的确定 | 第43-44页 |
4.3.3 驱动连杆机构位置分析 | 第44页 |
4.3.4 电动推杆的选型 | 第44-46页 |
4.3.5 驱动连杆机构尺寸的确定 | 第46-47页 |
4.3.6 前、后挡板机构尺寸设计 | 第47-50页 |
4.4 本章总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轮椅升降装置的运动学仿真与力学分析 | 第52-68页 |
5.1 车载轮椅升降装置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 第52-60页 |
5.1.1 电动推杆驱动函数的设计 | 第52-56页 |
5.1.2 ADAMS软件 | 第56-57页 |
5.1.3 在ADAMS中建立模型的方法 | 第57页 |
5.1.4 工作环境的设置 | 第57-58页 |
5.1.5 建立虚拟样机模型 | 第58页 |
5.1.6 运动约束的建立 | 第58页 |
5.1.7 装载过程及仿真 | 第58-59页 |
5.1.8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5.2 静力学分析 | 第60-67页 |
5.2.1 基于ANSYS对主升降机构强度和刚度的校核 | 第61页 |
5.2.2 ANSYS分析过程 | 第61-62页 |
5.2.3 材料属性及单位制 | 第62页 |
5.2.4 单元选择和网格划分 | 第62-64页 |
5.2.5 施加约束和载荷 | 第64页 |
5.2.6 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