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柱大跨地铁车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无柱大跨地铁车站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2.1 结构选型对比 | 第18-20页 |
1.2.2 抗震分析方法 | 第20-2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无柱地铁车站振动台试验方案设计 | 第24-40页 |
2.1 地铁模型缩尺相似比理论 | 第24-26页 |
2.2 地铁车站模型设计与试验 | 第26-31页 |
2.2.1 工程背景 | 第26页 |
2.2.2 试验相似比设计 | 第26-30页 |
2.2.3 人工重塑土制备与试验 | 第30-31页 |
2.3 试验前期准备 | 第31-35页 |
2.3.1 试验仪器 | 第31-32页 |
2.3.2 加速度计测点布置 | 第32-33页 |
2.3.3 模型箱选取 | 第33-35页 |
2.4 试验对比工况 | 第35-36页 |
2.5 地震波的选取与加载工况 | 第36-39页 |
2.5.1 场地类别与抗震设防 | 第36页 |
2.5.2 地震波选取与加载工况 | 第36-38页 |
2.5.3 试验加载工况 | 第38-39页 |
2.6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无柱地铁车站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40-57页 |
3.1 不同上覆土深度下动力特性响应规律 | 第40-46页 |
3.1.1 模型边界效应验证 | 第40-42页 |
3.1.2 结构内部动力响应对比 | 第42-46页 |
3.2 不同场地类别影响对比规律 | 第46-51页 |
3.2.1 上下土体动力特性分析 | 第46-47页 |
3.2.2 地铁车站内部结构动力响应对比 | 第47-51页 |
3.3 不同两侧土体宽度动力响应对比 | 第51-56页 |
3.3.1 结构内部动力响应对比 | 第51-55页 |
3.3.2 土体动力特性变化对比 | 第55-56页 |
3.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无柱大跨地铁车站振动台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57-65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ABAQUS三维试验模型建立 | 第57-58页 |
4.3 车站结构模型震害对比分析 | 第58-60页 |
4.4 车站结构模型加速度响应对比分析 | 第60-63页 |
4.5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无柱地铁车站人工边界优选与地震动输入 | 第65-79页 |
5.1 地下结构人工边界 | 第65-68页 |
5.1.1 粘性边界 | 第65页 |
5.1.2 粘弹性边界 | 第65-68页 |
5.1.3 无限元边界 | 第68页 |
5.2 不同人工边界算例优选 | 第68-71页 |
5.2.1 算例模型建立 | 第68-70页 |
5.2.2 计算分析结果 | 第70-71页 |
5.3 地震动输入 | 第71-78页 |
5.3.1 波动输入基本理论 | 第72-73页 |
5.3.2 二维S波等效力输入推导 | 第73-75页 |
5.3.3 二维P波等效力输入推导 | 第75-76页 |
5.3.4 算例验证 | 第76-78页 |
5.4 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无柱地铁车站原型结构动力数值分析 | 第79-91页 |
6.1 原型土-结构体系建模 | 第79-81页 |
6.2 非线性材料本构模型 | 第81-85页 |
6.2.1 混凝土CDP模型 | 第81-83页 |
6.2.2 土体D-P模型 | 第83-85页 |
6.2.3 钢筋本构模型 | 第85页 |
6.3 动力分析结果 | 第85-90页 |
6.3.1 车站裂缝开展 | 第85-87页 |
6.3.2 结构内力反应 | 第87-88页 |
6.3.3 车站加速度响应 | 第88页 |
6.3.4 结构水平向位移反应 | 第88-90页 |
6.4 小结 | 第90-9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7.1 结论 | 第91页 |
7.2 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