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2.1 同伴 | 第12-13页 |
2.1.1 同伴的概念 | 第12-13页 |
2.1.2 同伴相关研究 | 第13页 |
2.2 自我控制 | 第13-15页 |
2.2.1 自我控制的概念 | 第13-14页 |
2.2.2 自我控制的结构 | 第14页 |
2.2.3 自我控制的测量 | 第14-15页 |
2.3 手机成瘾 | 第15-18页 |
2.3.1 手机成瘾的概念 | 第15-16页 |
2.3.2 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2.3.3 手机成瘾的现状 | 第17页 |
2.3.4 手机成瘾的危害 | 第17-18页 |
2.4 同伴、自我控制和手机成瘾的关系 | 第18-20页 |
2.4.1 同伴和手机成瘾的关系 | 第18页 |
2.4.2 自我控制和手机成瘾的关系 | 第18-19页 |
2.4.3 自我控制在成瘾行为与其影响因素中的作用 | 第19-20页 |
3 问题提出 | 第20-24页 |
3.1 已有研究局限 | 第20-21页 |
3.2 研究的目的 | 第21页 |
3.3 研究的意义 | 第21页 |
3.3.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3.3.2 实践意义 | 第21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21-24页 |
4 研究设计 | 第24-26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4.2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4.2.1 同伴手机使用量表 | 第24-25页 |
4.2.2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 | 第25页 |
4.2.3 中学生自我控制问卷 | 第25页 |
4.3 施测与统计方法 | 第25-26页 |
5 同伴手机使用问卷编制 | 第26-32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5.2 初始问卷编制 | 第26-27页 |
5.2.1 访谈 | 第26页 |
5.2.2 结构与项目形成 | 第26-27页 |
5.3 正式问卷编制 | 第27-28页 |
5.4 施测程序 | 第28页 |
5.5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5.5.1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5.5.2 项目分析 | 第28页 |
5.5.3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5.5.4 信度检验 | 第30页 |
5.5.5 效度检验 | 第30-31页 |
5.6 正式问卷的确立 | 第31-32页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2-44页 |
6.1 中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分析 | 第32-36页 |
6.1.1 中学生手机成瘾的总体状况 | 第32页 |
6.1.2 中学生手机成瘾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32-36页 |
6.2 中学生同伴手机使用、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的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6.2.1 同伴手机使用与中学生手机成瘾之间的相关 | 第36页 |
6.2.2 中学生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之间的相关 | 第36-37页 |
6.3 中学生同伴手机使用、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的回归分析 | 第37-39页 |
6.3.1 同伴手机使用对中学生手机成瘾的预测作用 | 第37-38页 |
6.3.2 中学生自我控制对手机成瘾的预测作用 | 第38-39页 |
6.4 中学生自我控制在同伴手机使用与手机成瘾之间的调节作用 | 第39-44页 |
6.4.1 自我控制总分的调节效应 | 第39-40页 |
6.4.2 自我控制各因子的调节效应 | 第40-44页 |
7 综合讨论 | 第44-50页 |
7.1 中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分析 | 第44-46页 |
7.1.1 中学生手机成瘾的总体状况 | 第44页 |
7.1.2 中学生手机成瘾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4-46页 |
7.2 中学生同伴手机使用、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的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7.2.1 同伴手机使用与中学生手机成瘾之间相关 | 第46-47页 |
7.2.2 中学生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 第47页 |
7.3 中学生同伴手机使用、自我控制与手机成瘾的回归分析 | 第47-48页 |
7.3.1 同伴手机使用对中学生手机成瘾的预测作用 | 第47-48页 |
7.3.2 中学生自我控制对手机成瘾的预测作用 | 第48页 |
7.4 中学生自我控制在同伴手机使用与手机成瘾之间的调节作用 | 第48-50页 |
8 研究总结 | 第50-56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8.2 教育建议 | 第50-53页 |
8.3 研究创新之处 | 第53页 |
8.4 研究不足之处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