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1 前言 | 第14-33页 |
1.1 水稻冷害的特点 | 第14页 |
1.2 水稻孕穗期耐冷鉴定 | 第14-15页 |
1.3 QTL定位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群体定位 | 第15页 |
1.3.2 BSA定位 | 第15-16页 |
1.4 水稻耐冷性QTL研究进展 | 第16-28页 |
1.4.1 水稻耐冷性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16-24页 |
1.4.2 孕穗期耐冷性QTL的研究概况 | 第24-27页 |
1.4.3 水稻耐冷性的主要调控机制 | 第27-28页 |
1.5 Meta分析在QTL研究中的运用 | 第28页 |
1.6 BSA在植物基因定位上的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0-32页 |
1.8 技术路线图 | 第32-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2.2.1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2.2.2 性状考察 | 第34页 |
2.3 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分析 | 第34-35页 |
2.4 基于杂交组合的耐冷等位基因聚合 | 第35页 |
2.5 水稻耐冷性QTL的Meta分析 | 第35-36页 |
2.5.1 耐冷性QTL的收集和整合 | 第35-36页 |
2.5.2 基于Meta分析的水稻耐冷性候选基因挖掘 | 第36页 |
2.6 抗感池筛选和BSA测序 | 第36-37页 |
2.6.1 抗感池的筛选 | 第36页 |
2.6.2 抗感池的测序 | 第36-37页 |
2.7 qRT-PCR | 第37-38页 |
2.8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107页 |
3.1 RIL群体表型变异 | 第39-47页 |
3.2 RIL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 | 第47-50页 |
3.3 RIL群体遗传图谱构建 | 第50-56页 |
3.3.1 双亲的多态性标记 | 第50页 |
3.3.2 标记的卡方检测 | 第50-53页 |
3.3.3 RILs偏分离检测 | 第53-55页 |
3.3.4 RILs遗传结构 | 第55-56页 |
3.3.5 遗传图谱的构成 | 第56页 |
3.4 基于QTL-mapping的孕穗期耐冷性分析 | 第56-82页 |
3.4.1 单环境分析 | 第56-64页 |
3.4.2 单处理联合分析 | 第64-70页 |
3.4.3 全部环境联合分析 | 第70-76页 |
3.4.4 QTL的相关分析 | 第76-81页 |
3.4.5 孕穗期耐冷性QTL在RILs中的验证 | 第81页 |
3.4.6 孕穗期耐冷株系的挖掘及利用 | 第81-82页 |
3.5 水稻耐冷性QTL的meta分析 | 第82-89页 |
3.6 基于BSA-Seq的孕穗期耐冷性分析 | 第89-95页 |
3.6.1 极端株系的表型分析 | 第89-91页 |
3.6.2 数据质控 | 第91页 |
3.6.3 变异检测 | 第91-92页 |
3.6.4 关联分析 | 第92-95页 |
3.7 孕穗期耐冷候选基因挖掘 | 第95-107页 |
3.7.1 基于BSA-Seq的候选基因挖掘 | 第95-99页 |
3.7.2 基于QTL-mapping和BSA-Seq的候选基因挖掘 | 第99-105页 |
3.7.3 候选基因验证 | 第105-107页 |
4 讨论 | 第107-113页 |
4.1 水稻耐冷遗传特性 | 第107-108页 |
4.2 环境和性状遗传 | 第108-110页 |
4.3 筛选目标QTL优势单株的意义 | 第110页 |
4.4 BSA-Seq定位主效QTL的优势 | 第110-111页 |
4.5 水稻耐冷候选基因分析 | 第111-113页 |
5 结论 | 第113-114页 |
6 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3页 |
附录 | 第133-1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