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绪论 | 第8-15页 |
(一)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二、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概述 | 第15-22页 |
(一)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二) 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体系 | 第17-18页 |
(三)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海关角色定位的理论前提 | 第18-22页 |
三、知识产权保护中海关角色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31页 |
(一) 意识上,海关将“服务者”角色误认为“管理者”角色 | 第22-23页 |
(二) 实践上,海关“有限职能”与“全职全能”角色相混淆 | 第23-25页 |
(三) 制度上,海关“主动角色”与“被动角色”界限模糊 | 第25-31页 |
四、当前海关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一) 海关对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认识不足 | 第31-32页 |
(二) 海关执法能力与职责不相匹配 | 第32-33页 |
(三) 海关制度发展落后于实践需求 | 第33-35页 |
五、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中海关角色定位的建议 | 第35-40页 |
(一) 转变观念,明确公共服务角色 | 第35-37页 |
(二) 发挥立法指导作用,明确与地方部门协作中的主次角色 | 第37-38页 |
(三) 重新评估执法能力,明确专业与非专业领域角色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