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网络特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10页 |
1.1.1 复杂超网络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本文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第8-10页 |
1.1.3 本文研究概要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超网络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社交网络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蛋白质网络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1.4 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2章 超网络的基础知识 | 第17-35页 |
2.1 超网络的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2.1.1 超图定义 | 第17-18页 |
2.1.2 超网络定义 | 第18页 |
2.1.3 超图关联矩阵 | 第18-19页 |
2.1.4 邻接矩阵 | 第19页 |
2.1.5 超图有关性质 | 第19页 |
2.2 超网络的拓扑指标 | 第19-24页 |
2.2.1 超度 | 第19-20页 |
2.2.2 度 | 第20页 |
2.2.3 聚类系数 | 第20-22页 |
2.2.4 平均路径长度 | 第22页 |
2.2.5 子图中心性 | 第22-23页 |
2.2.6 Shannon熵 | 第23-24页 |
2.3 超网络和复杂网络的经典模型 | 第24-31页 |
2.3.1 小世界网络模型 | 第24-27页 |
2.3.2 无标度网络模型 | 第27-28页 |
2.3.3 超网络演化模型 | 第28-31页 |
2.4 运用的相关软件 | 第31-32页 |
2.4.1 Eclipse | 第31-32页 |
2.4.2 Origin | 第32页 |
2.4.3 LaTeX-TPX | 第32页 |
2.5 小结 | 第32-35页 |
第3章 QQ群及蛋白质超网络模型 | 第35-41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数据集 | 第36页 |
3.3 超网络构造算法 | 第36-37页 |
3.4 超网络结构图 | 第37-39页 |
3.5 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QQ群及蛋白质超网络的特性分析 | 第41-47页 |
4.1 引言 | 第41-42页 |
4.2 聚类系数 | 第42-43页 |
4.3 平均路径长度 | 第43-44页 |
4.4 熵 | 第44页 |
4.5 小结 | 第44-47页 |
第5章 QQ群及蛋白质超网络的拓扑指标及应用分析 | 第47-63页 |
5.1 引言 | 第47-48页 |
5.2 超度分布与度分布 | 第48-55页 |
5.3 子图中心性 | 第55-57页 |
5.4 应用分析 | 第57-61页 |
5.4.1 信息传播 | 第58页 |
5.4.2 网络病毒 | 第58-60页 |
5.4.3 关键蛋白 | 第60-61页 |
5.5 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7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附录1 | 第72-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介 | 第86-87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