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3页 |
1.1 硒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生态效应 | 第13-17页 |
1.1.1 硒的生物学功能 | 第13-16页 |
1.1.2 硒的生态效益 | 第16-17页 |
1.2 硒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分布 | 第17-23页 |
1.2.1 硒在岩石中的分布 | 第17-18页 |
1.2.2 硒在土壤中的分布 | 第18-22页 |
1.2.3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转化 | 第22-23页 |
1.3 微生物对硒的转化 | 第23-29页 |
1.3.1 微生物对硒的甲基化 | 第23-24页 |
1.3.2 微生物对硒的氧化 | 第24-25页 |
1.3.3 微生物对硒的还原 | 第25-29页 |
1.4 纳米硒的合成及其影响因素 | 第29-33页 |
1.4.1 利用化学法合成纳米硒 | 第29-30页 |
1.4.2 利用微生物转化纳米硒 | 第30-32页 |
1.4.3 细菌合成纳米硒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1.5 纳米硒的应用 | 第33-41页 |
1.5.1 纳米硒的抗肿瘤作用 | 第33-35页 |
1.5.2 纳米硒的疾病预防作用 | 第35-37页 |
1.5.3 纳米硒抗氧化、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 第37-39页 |
1.5.4 纳米硒作为硒补充剂 | 第39-41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1.6.1 水生拉恩氏菌(Rahnella aquatilis) HX2代谢硒研究进展 | 第41页 |
1.6.2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41-42页 |
1.6.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2-43页 |
第二章 菌株HX2转化纳米硒及其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43-7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3-46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43页 |
2.1.2 引物 | 第43-45页 |
2.1.3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2.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6-55页 |
2.2.1 菌株活化及其培养条件 | 第46-47页 |
2.2.2 最小(亚)抑制浓度的测定 | 第47页 |
2.2.3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7-48页 |
2.2.4 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 第48-49页 |
2.2.5 纳米硒分离与纯化 | 第49页 |
2.2.6 纳米硒粒径及Zeta电势测定 | 第49-50页 |
2.2.7 菌株R.aquatilis HX2生物转化纳米硒 | 第50页 |
2.2.8 膜通透性测定 | 第50页 |
2.2.9 细胞RNA的提取 | 第50-52页 |
2.2.10 RNA反转录为cDNA | 第52-53页 |
2.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 | 第53-5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6页 |
2.3.1 不同形态硒对菌株HX2的最小抑制浓度 | 第55-57页 |
2.3.2 菌株HX2生物转化的纳米硒颗粒特征分析 | 第57-59页 |
2.3.3 硒对菌株HX2生长的影响 | 第59-60页 |
2.3.4 硒浓度对HX2合成纳米硒的影响 | 第60-62页 |
2.3.5 硒对HX2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62-64页 |
2.3.6 硒对HX2细胞膜的影响 | 第64页 |
2.3.7 硒对HX2生长或硒代谢相关基因转录的影响 | 第64-66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66-71页 |
第三章 菌株HX2合成纳米硒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71-9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71-72页 |
3.1.1 供试细菌菌株 | 第71页 |
3.1.2 培养基 | 第71-72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72页 |
3.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7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72-79页 |
3.2.1 菌株HX2生物转化纳米硒的培养基筛选 | 第72-73页 |
3.2.2 菌株HX2生物转化纳米硒的培养温度筛选 | 第73-74页 |
3.2.3 菌株HX2生物转化纳米硒的pH条件筛选 | 第74页 |
3.2.4 菌株HX2生物转化纳米硒的氮源筛选 | 第74-75页 |
3.2.5 菌株HX2生物转化纳米硒的碳源筛选 | 第75-76页 |
3.2.6 金属离子对菌株HX2生物转化纳米硒的影响 | 第76-77页 |
3.2.7 正交实验优化培养基组分 | 第77-78页 |
3.2.8 正交实验优化培养条件 | 第78-7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79-89页 |
3.3.1 不同培养基中菌株HX2的生长及纳米硒的合成 | 第79-80页 |
3.3.2 不同培养温度对HX2合成纳米硒的影响 | 第80-81页 |
3.3.3 不同pH条件对HX2合成纳米硒的影响 | 第81-82页 |
3.3.4 不同氮源对HX2合成纳米硒的影响 | 第82-83页 |
3.3.5 不同碳源对HX2合成纳米硒的影响分析 | 第83-84页 |
3.3.6 不同金属离子对HX2合成纳米硒的影响分析 | 第84页 |
3.3.7 碳、氮源及微量元素添加量优化结果分析 | 第84-86页 |
3.3.8 转速、装液量及接种量优化结果分析 | 第86-88页 |
3.3.9 单因素优化与多因素优化前后纳米硒合成变化分析 | 第88-89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89-92页 |
第四章 关键因子对HX2转化纳米硒过程影响分析 | 第92-10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92-95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92页 |
4.1.2 引物 | 第92-93页 |
4.1.3 培养基 | 第93页 |
4.1.4 主要试剂 | 第93-94页 |
4.1.5 酶及试剂盒 | 第94-95页 |
4.1.6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9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95-99页 |
4.2.1 添加不同氨基酸条件下细胞生长及纳米硒的测定 | 第95-96页 |
4.2.2 半胱氨酸(L-Cys)对纳米硒合成的影响 | 第96页 |
4.2.3 添加PQQ、NADH、GSH与核黄素条件下纳米硒的测定 | 第96-97页 |
4.2.4 菌株HX2细胞组分的分离 | 第97页 |
4.2.5 菌株HX2细胞不同部位合成纳米硒检测 | 第97-98页 |
4.2.6 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对纳米硒合成的影响 | 第98页 |
4.2.7 细胞RNA的提取 | 第98页 |
4.2.8 RNA反转录为cDNA | 第98页 |
4.2.9 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 | 第98-9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7页 |
4.3.1 不同种类氨基酸对菌株HX2生物转化纳米硒的影响分析 | 第99-100页 |
4.3.2 L-半光氨酸(Cys)对菌株HX2生物转化纳米硒的促进作用分析 | 第100-102页 |
4.3.3 辅酶和谷胱甘肽对菌株HX2生物转化纳米硒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4.3.4 纳米硒合成的亚细胞定位 | 第103-104页 |
4.3.5 (亚)硝酸盐还原酶对纳米硒合成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纳米硒的物理和化学特征 | 第109-119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109-110页 |
5.1.1 供试细菌菌株 | 第109页 |
5.1.2 培养基 | 第109页 |
5.1.3 主要试剂 | 第109页 |
5.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109-11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110-112页 |
5.2.1 纳米硒制备 | 第110页 |
5.2.2 纳米硒分离与纯化 | 第110页 |
5.2.3 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察 | 第110页 |
5.2.4 透射电镜观察与能谱分析(TEM-EDX) | 第110-111页 |
5.2.5 动态光散射(DLS)分析粒径 | 第111页 |
5.2.6 Zeta电势测定 | 第111页 |
5.2.7 拉曼光谱分析 | 第111页 |
5.2.8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111-11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17页 |
5.3.1 形态观察 | 第112页 |
5.3.2 纳米硒颗粒能谱(EDX)分析 | 第112-113页 |
5.3.3 纳米硒颗粒光学特性分析 | 第113-114页 |
5.3.4 纳米硒颗粒粒径及Zeta电势分析 | 第114-115页 |
5.3.5 纳米硒颗粒晶型特征分析 | 第115页 |
5.3.6 纳米硒颗粒表面元素组成及价态分析 | 第115-117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6.1 结论 | 第119页 |
6.2 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
个人简介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