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勘测论文

基于模糊理论的铣挖隧道围岩质量分级方法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1.2 围岩质量分级方法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1 基于围岩稳定性及加固支护的围岩质量分级方法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2 基于隧道施工方法适应性的围岩质量分级方法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整体研究方案第19-21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3.2 整体研究方案第20-21页
第2章 基于FCM聚类分析的围岩质量分级标准第21-32页
    2.1 概述第21页
    2.2 模糊理论基础第21-24页
        2.2.1 经典集合与特征函数第21-22页
        2.2.2 模糊集合与隶属函数第22-23页
        2.2.3 模糊集合的运算第23-24页
    2.3 FCM聚类分析方法第24-29页
        2.3.1 数据集的硬c划分与模糊c划分第24-25页
        2.3.2 聚类目标函数第25-27页
        2.3.3 FCM聚类分析方法的操作步骤第27-29页
    2.4 铣挖施工隧道围岩质量分级标准第29-31页
        2.4.1 实测铣挖瞬时切割速率ICR值数据集的建立第29-30页
        2.4.2 铣挖施工隧道围岩质量分级标准的确定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隧道铣挖施工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2-47页
    3.1 概述第32-33页
    3.2 悬臂式掘进机第33-38页
        3.2.1 悬臂式掘进机发展概况第33-36页
        3.2.2 悬臂式掘进机分级第36-37页
        3.2.3 悬臂式掘进机的结构与功能第37-38页
    3.3 围岩岩性因素分析第38-44页
        3.3.1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第38-41页
        3.3.2 比能耗第41-44页
        3.3.3 岩石耐磨性第44页
        3.3.4 岩体质量指标RQD第44页
    3.4 施工设备因素分析第44-46页
        3.4.1 悬臂式掘进机截割功率第44-45页
        3.4.2 截齿数量第45页
        3.4.3 截齿类型第45页
        3.4.4 截齿排列方式第45页
        3.4.5 截齿材料耐磨性第45-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围岩质量分级模型第47-60页
    4.1 概述第47页
    4.2 铣挖施工隧道围岩质量分级模型第47-49页
        4.2.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第47-48页
        4.2.2 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48-49页
        4.2.3 评判结果定量化处理第49页
    4.3 围岩质量分级模型参数确定方法第49-59页
        4.3.1 连续型指标隶属度确定方法第50-55页
        4.3.2 离散型评价指标隶属度确定方法第55-57页
        4.3.3 权重向量确定方法第57-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基于Mamdani模糊推理的围岩质量分级模型第60-68页
    5.1 概述第60页
    5.2 模糊推理的基本概念第60-63页
        5.2.1 模糊化第61页
        5.2.2 模糊IF-THEN规则库第61-62页
        5.2.3 Mamdani模糊推理方法第62-63页
        5.2.4 去模糊化第63页
    5.3 基于模糊推理的铣挖施工隧道围岩质量分级模型第63-67页
        5.3.1 铣挖施工隧道围岩质量分级模型第63-64页
        5.3.2 隶属函数确定第64-65页
        5.3.3 模糊IF-THEN规则形成方法第65-66页
        5.3.4 铣挖施工隧道围岩质量分级步骤第66-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6章 工程实例分析与讨论第68-77页
    6.1 概述第68页
    6.2 工程概况第68-71页
        6.2.1 工程实例一第68-69页
        6.2.2 工程实例二第69-71页
    6.3 围岩质量分级结果比较与分析第71-76页
        6.3.1 工程实例一计算结果第71-73页
        6.3.2 工程实例二计算结果第73-74页
        6.3.3 不同方法分级结果对比第74-76页
    6.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4页
致谢第84-85页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侧加宽公路路基路面变形特性及其改善措施研究
下一篇:动态调节悬架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及其主动抗侧倾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