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创新之处和存在的困难 | 第15-16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宗教观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16-25页 |
2.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 第16-20页 |
2.1.1 宗教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3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特征 | 第18-20页 |
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20-22页 |
2.2.1 科学无神论思想的教育 | 第20-21页 |
2.2.2 相关宗教政策法规教育 | 第21页 |
2.2.3 对宗教现象的正确认知教育 | 第21-22页 |
2.2.4 马克思关于世界物质性的教育 | 第22页 |
2.3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 第22-25页 |
2.3.1 帮助大学生理性地分析复杂的宗教现象 | 第22-23页 |
2.3.2 促进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宗教法规政策 | 第23页 |
2.3.3 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 第23-24页 |
2.3.4 促使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非法宗教活动 | 第24-25页 |
第3章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征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影响 | 第25-30页 |
3.1 互联网传播的特征 | 第25-27页 |
3.1.1 互联网信息传播即时性 | 第25页 |
3.1.2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宽广性 | 第25-26页 |
3.1.3 互联网传播平台的互动性 | 第26页 |
3.1.4 互联网传播的多媒体性 | 第26-27页 |
3.2 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影响 | 第27-30页 |
3.2.1 对教学组织管理的影响 | 第27页 |
3.2.2 对教师教学手段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3 对教育教学内容的影响 | 第28页 |
3.2.4 对学生学习途径的影响 | 第28-30页 |
第4章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37页 |
4.1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4.1.1 教育主体的认知 | 第30页 |
4.1.2 教育受体的心理 | 第30-31页 |
4.1.3 教学课程的设置 | 第31页 |
4.1.4 教学活动的开展 | 第31页 |
4.2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存在问题 | 第31-33页 |
4.2.1 讲解的力度不够 | 第31-32页 |
4.2.2 学生存在迷茫偏激 | 第32-33页 |
4.2.3 教学缺乏具体目标 | 第33页 |
4.2.4 教育教学相互脱节 | 第33页 |
4.3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7页 |
4.3.1 大学生自身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认识和理解不足 | 第34页 |
4.3.2 高校教育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必要性重视度不够 | 第34-35页 |
4.3.3 思政课教材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弱 | 第35页 |
4.3.4 线上线下教育教学的结合不够紧密 | 第35-37页 |
第5章 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策略 | 第37-46页 |
5.1 充实和创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 | 第37-40页 |
5.1.1 针对大学生开展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 第37-38页 |
5.1.2 针对大学生开展层次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 第38-39页 |
5.1.3 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 第39-40页 |
5.2 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互联网环境的管理和优化 | 第40-42页 |
5.2.1 优化软硬件环境,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保驾护航 | 第40-41页 |
5.2.2 消除网络环境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负面渗透 | 第41页 |
5.2.3 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科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内容 | 第41-42页 |
5.3 改变教学方式,采取共享式、互动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方法 | 第42-43页 |
5.3.1 采用共享式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方式 | 第42页 |
5.3.2 采用互动式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方式 | 第42-43页 |
5.4 建立高素质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队伍 | 第43-46页 |
5.4.1 高校积极培养复合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队伍 | 第43-44页 |
5.4.2 全面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者自身素质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大学生宗教问题调查问卷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