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论 | 第9-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第一章 转型期:路易十四时代的主权体现 | 第19-72页 |
第一节 从中世纪到路易十四时代的“送法下乡” | 第19-43页 |
一、日耳曼诸王国的政治模式 | 第20-30页 |
二、“王之和平”在英国和法国的发展 | 第30-41页 |
三、简短的小结和隐藏的问题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博丹的问题 | 第43-67页 |
一、博丹对“主权”的定义及其眼中的主权者 | 第43-50页 |
二、霍布斯眼中的主权者 | 第50-54页 |
三、现代性(modernity)断裂对“主权”的影响 | 第54-62页 |
四、“人民”与“君主”——主权的一对矛盾? | 第62-67页 |
第三节 路易十四时代:“立法主权”取代了“司法治国”? | 第67-72页 |
第二章 徘徊期:莫普改革的制度前提与时代背景 | 第72-147页 |
第一节 启蒙运动是因还是果 | 第72-92页 |
一、本土派学者的经典解释 | 第73-76页 |
二、外国学者的修正解释 | 第76-81页 |
三、折衷派给出的后修正解释 | 第81-85页 |
四、提供一种新型解释进路的可能性 | 第85-92页 |
第二节 旧制度末期的国家治理模式 | 第92-124页 |
一、起源以及路易十四时期的巴列门 | 第93-110页 |
二、路易十五时期的巴列门 | 第110-121页 |
三、伏尔泰眼中的巴列门与国王 | 第121-124页 |
第三节 莫普改革的双重背景 | 第124-147页 |
一、莫普小传 | 第125-127页 |
二、改革的间接背景——捐官制度(vénalité des offices) | 第127-136页 |
三、直接背景——布列塔尼事件(Brittany Affair)和各省巴列门的联合 | 第136-147页 |
第三章 重回路易十四时代:莫普的努力与对比分析 | 第147-184页 |
第一节 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失败原因探析 | 第147-173页 |
第二节 政治常态化的英国语境与法国语境 | 第173-184页 |
一、对比分析 | 第173-179页 |
二、“历史的巧合” | 第179-184页 |
代结语 政治常态化之于主权理解的诸种视角 | 第184-201页 |
第一节 近代国家的主权常态化体现 | 第185-194页 |
第二节 考察国家主权的诸种视角 | 第194-201页 |
一、科层制的视角 | 第195-197页 |
二、系统化的视角 | 第197-201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19页 |
附录 法国捐官制度的“大事件” | 第219-22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223-224页 |
后记 | 第224-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