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能否立新?--从清末“无夫奸”论争看近代法律秩序的重构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5页 |
一、问题及研究价值 | 第9-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三、论文主要创新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清末修律与“无夫奸”罪存废 | 第15-28页 |
第一节 “无夫奸”罪的历史基础 | 第16-20页 |
一、传统律文中的“奸罪”规定 | 第16-17页 |
二、新刑律对“奸罪”各条的删改 | 第17-18页 |
三、从“无夫奸”罪存废看中西法律精神的根本差异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无夫奸”论争的思想史背景 | 第20-24页 |
一、西方权利思想对传统伦理的冲击 | 第20-22页 |
二、“公理”观对清末修律的影响 | 第22-24页 |
第三节 “无夫奸”罪存废之争 | 第24-28页 |
一、法理派的“刑罚无效论” | 第24-25页 |
二、礼教派的“风俗论” | 第25-28页 |
第二章 “无夫奸”论争背后的立法观念冲突 | 第28-39页 |
第一节 法制理想与社会现实 | 第28-34页 |
一、“国家富强论”与“秩序崩溃论” | 第28-31页 |
二、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国家意志与国民预期 | 第34-39页 |
一、赫善心眼中的“法律正义论” | 第35-37页 |
二、新刑律的正当性基础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法律与道德分离”在清末修律中的运用 | 第39-53页 |
第一节 法理派的理论来源 | 第39-46页 |
一、“刑罚无效论”的真实逻辑 | 第39-41页 |
二、刑事社会学派与教育刑理论 | 第41-44页 |
三、教育刑理论并非传统的延续 | 第44-46页 |
第二节 教育刑理论与“法律与道德分离”的本质差异 | 第46-53页 |
一、近代法哲学史上的“法律与道德分离” | 第46-49页 |
二、法理派对“法律与道德分离”的曲解 | 第49-53页 |
第四章 破除旧伦理与建构新秩序的实践与质疑 | 第53-63页 |
第一节 通过修律建构新道德 | 第53-58页 |
一、教育刑理论与清末监狱改革 | 第53-54页 |
二、从改造犯人到改造国民 | 第54-58页 |
第二节 新道德能否建构? | 第58-63页 |
一、清末修律下的“道德革命” | 第59页 |
二、对法理派“思想倒退”的反思 | 第59-63页 |
结论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后记 | 第69-71页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