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公共建筑论文

基于“日常生活”的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8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13-15页
    1.2 研究的对象和视角第15-16页
        1.2.1 研究的对象第15-16页
        1.2.2 研究的视角第16页
    1.3 相关文献综述第16-23页
        1.3.1 日常生活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2 公共空间研究现状第19-21页
        1.3.3 日常视角的空间研究第21-23页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25页
        1.4.1 研究的目的第23-24页
        1.4.2 研究的意义第24-25页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25-27页
        1.5.1 研究的内容第25页
        1.5.2 研究的方法第25-27页
    1.6 论文的框架第27-28页
第2章 日常生活相关理论第28-41页
    2.1 日常生活之变迁第28-34页
        2.1.1 日常生活简述第28-29页
        2.1.2 传统日常生活第29-32页
        2.1.3 日常生活异化第32-34页
    2.2 现代性之批判第34-37页
        2.2.1 现代性简述第34-35页
        2.2.2 现代性批判第35-36页
        2.2.3 后现代思考第36-37页
    2.3 重回日常生活世界第37-40页
        2.3.1 潜在的力量第37-38页
        2.3.2 诗性的日常第38-39页
        2.3.3 回归日常生活空间第39-40页
    2.4 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建筑公共空间的日常性缺失问题第41-51页
    3.1 日常性缺失现象第41-46页
        3.1.1 缺乏日常性的功能问题第42-43页
        3.1.2 缺乏日常性的形式问题第43-45页
        3.1.3 脱离日常生活的概念化倾向第45-46页
    3.2 日常性缺失原因第46-50页
        3.2.1 资本方的逻辑规训第46-47页
        3.2.2 决策者的权力任性第47-48页
        3.2.3 设计师的认知失调第48-49页
        3.2.4 使用者的表达失语第49-50页
    3.3 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回归日常生活的空间设计探讨第51-72页
    4.1 回归日常生活的空间设计原则第51-54页
        4.1.1 以人为本原则第51-52页
        4.1.2 人情化原则第52-53页
        4.1.3 多样化原则第53页
        4.1.4 动态性原则第53-54页
    4.2 回归日常生活的空间设计方法第54-70页
        4.2.1 空间的复合化设计第54-59页
        4.2.2 空间的弹性化设计第59-63页
        4.2.3 空间的差异化设计第63-66页
        4.2.4 小尺度空间设计第66-68页
        4.2.5 空间的场所感营造第68-69页
        4.2.6 空间的情境化设计第69-70页
    4.3 小结第70-72页
第5章 具有日常生活视野的建筑师及其作品分析第72-93页
    5.1 刘家琨:“把建筑放在生活里”第72-78页
        5.1.1 刘家琨的设计理念第72-74页
        5.1.2 成都西村·贝森大院第74-78页
    5.2 冯果川:“走向日常的建筑学”第78-83页
        5.2.1 冯果川的理论视野第78-80页
        5.2.2 深圳深业泰然大厦第80-83页
    5.3 吕锡恩·克罗尔:公众参与设计第83-87页
        5.3.1 吕锡恩·克罗尔的“乌托邦”第83-85页
        5.3.2 鲁汶大学医学院学生之家综合体第85-87页
    5.4 珍妮·甘:在设计中展现个人、社区和环境的关系第87-91页
        5.4.1 珍妮·甘的设计实践第87-89页
        5.4.2 芝加哥格伦科作家剧院第89-91页
    5.5 小结第91-93页
结论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0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儿童独立活动特征的社区街道空间研究
下一篇:基于生命科学视角的湖南传统村落修复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