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科学视角的湖南传统村落修复模式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传统村落危机 | 第15页 |
1.1.2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 | 第15-16页 |
1.1.3 传统村落修复的正当性 | 第16-17页 |
1.1.4 课题支撑 | 第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3 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1.3.1 生命科学 | 第18-19页 |
1.3.2 传统村落 | 第19-20页 |
1.3.3 修复 | 第20页 |
1.3.4 模式 | 第20页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0-25页 |
1.4.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0-23页 |
1.4.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23-25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2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2章 湖南传统村落概况及问题剖析 | 第28-43页 |
2.1 湖南传统村落的形成因素 | 第28-30页 |
2.1.1 自然环境 | 第28-29页 |
2.1.2 人文环境 | 第29-30页 |
2.2 湖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类型 | 第30-34页 |
2.2.1 湖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概况 | 第30-32页 |
2.2.2 湖南传统村落的类型划分 | 第32-34页 |
2.3 湖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层次 | 第34-39页 |
2.3.1 村落整体空间形态 | 第35-36页 |
2.3.2 村落外部空间形态 | 第36-37页 |
2.3.3 民居内部空间形态 | 第37-39页 |
2.4 湖南传统村落现状问题剖析 | 第39-42页 |
2.4.1 问题表征梳理 | 第39-40页 |
2.4.2 问题诱因分析 | 第40-41页 |
2.4.3 实质矛盾总结 | 第41-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生命科学理论下的传统村落体系 | 第43-56页 |
3.1 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与引介 | 第43-45页 |
3.1.1 生命视角的引入 | 第43-44页 |
3.1.2 生物学理论介入城市研究 | 第44-45页 |
3.2 城市生命体与传统村落 | 第45-47页 |
3.2.1 城市生命体的定义 | 第45-46页 |
3.2.2 传统村落的类生命特征 | 第46-47页 |
3.3 湖南传统村落体系建构 | 第47-53页 |
3.3.1 细胞单元 | 第48-49页 |
3.3.2 组织单元 | 第49-50页 |
3.3.3 子系统单元 | 第50-53页 |
3.4 湖南传统村落价值评估分析 | 第53-55页 |
3.4.1 历史价值 | 第53页 |
3.4.2 文化价值 | 第53-54页 |
3.4.3 艺术价值 | 第54页 |
3.4.4 科学价值 | 第54-55页 |
3.4.5 保护利用价值 | 第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湖南传统村落修复策略与模式 | 第56-82页 |
4.1 修复的角色定位 | 第56-58页 |
4.1.1 村民的主体地位 | 第56-57页 |
4.1.2 政府的推动力量 | 第57页 |
4.1.3 建筑师的专业指导 | 第57页 |
4.1.4 社会组织的辅助营造 | 第57-58页 |
4.2 修复的基本原则 | 第58-60页 |
4.2.1 原真性原则 | 第58-59页 |
4.2.2 多样性原则 | 第59页 |
4.2.3 动态可持续原则 | 第59-60页 |
4.3 修复的作用过程 | 第60-63页 |
4.3.1 识别分析 | 第60-61页 |
4.3.2 层次激活 | 第61-62页 |
4.3.3 多元重生 | 第62页 |
4.3.4 动态适变 | 第62-63页 |
4.4 典型修复模式研究 | 第63-81页 |
4.4.1 建筑原型的细胞转录 | 第63-66页 |
4.4.2 空间节点的组织针灸 | 第66-69页 |
4.4.3 村落系统的优化循环 | 第69-77页 |
4.4.4 文化场所的复合策动 | 第77-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芋头村传统村落修复实例探索 | 第82-101页 |
5.1 前期调研与村落体系建构 | 第82-89页 |
5.1.1 芋头村基本概况 | 第82-83页 |
5.1.2 芋头村村落体系 | 第83-89页 |
5.2 芋头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 第89-91页 |
5.2.1 村落问题识别分析 | 第89页 |
5.2.2 芋头村价值评估 | 第89-90页 |
5.2.3 村落修复规划 | 第90-91页 |
5.3 芋头村修复模式探索 | 第91-100页 |
5.3.1 民居原型转录 | 第91-95页 |
5.3.2 节点空间激活 | 第95-97页 |
5.3.3 村落系统循环 | 第97-10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7-108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108-109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 | 第109-110页 |
附录D 湖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调查问卷 | 第110-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