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1.5.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1.5.2 论文的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UGC语境及自媒体知识类节目的发展概况 | 第17-30页 |
2.1 UGC内容生产模式现状 | 第17-19页 |
2.1.1 UGC学术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2 我国社会化媒体的现状 | 第18-19页 |
2.2 国内外自媒体发展历史沿革 | 第19-21页 |
2.2.1 国外自媒体的发展起源——Blogger/Facebooker | 第19页 |
2.2.2 国内自媒体的发展 | 第19-21页 |
2.3 自媒体节目发展现状分析 | 第21-24页 |
2.3.1 自媒体节目现状 | 第21-22页 |
2.3.2 自媒体节目分类 | 第22-24页 |
2.4 《罗辑思维》节目概述 | 第24-30页 |
2.4.1 《罗辑思维》创立和知识付费 | 第24-25页 |
2.4.2 《罗辑思维》节目特征分析 | 第25-30页 |
第3章 UGC语境下自媒体知识类节目《罗辑思维》受众研究 | 第30-43页 |
3.1 《罗辑思维》收看率大数据汇总 | 第30页 |
3.2 《罗辑思维》受众调查问卷 | 第30-34页 |
3.2.1 调研过程 | 第30-31页 |
3.2.2 样本描述 | 第31-32页 |
3.2.3 样本调研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3.3 《罗辑思维》个人访谈概况 | 第34页 |
3.4 研究方法差异化分析 | 第34-35页 |
3.5 《罗辑思维》受众身份和诉求分析 | 第35-38页 |
3.5.1 《罗辑思维》受众身份分析 | 第35页 |
3.5.2 《罗辑思维》受众收看诉求和动机分析 | 第35-38页 |
3.6 《罗辑思维》受众消费情况 | 第38-39页 |
3.6.1 《罗辑思维》运营思路 | 第38页 |
3.6.2 《罗辑思维》虚拟社群消费情况 | 第38-39页 |
3.6.3 《罗辑思维》盈利特点 | 第39页 |
3.7 《罗辑思维》受众心理分析 | 第39-43页 |
3.7.1 满足受众需求——“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39-40页 |
3.7.2 自我价值实现的身份认同感 | 第40页 |
3.7.3 知识号召激发潜意识满足感 | 第40-41页 |
3.7.4 对比寄托心理:受众现实生活的群体共鸣 | 第41页 |
3.7.5 文化消费需求 | 第41-43页 |
第4章 知识类自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和受众角度节目存在问题 | 第43-49页 |
4.1 从《罗辑思维》看自媒体知识类节目对受众的影响和受众角度节目的问题 | 第43-46页 |
4.1.1 自媒体知识类节目背后粉丝受众经济的崛起及影响——受众即市场理论 | 第43-45页 |
4.1.2 粉丝热捧下自媒体知识类节目的冷思考——“深度思考”才能带来“认知升级” | 第45-46页 |
4.2 以《罗辑思维》为代表的自媒体知识类节目所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4.2.1 解构知识造成的观点片面 | 第46-47页 |
4.2.2 “授人以鱼”的弊端 | 第47-48页 |
4.2.3 广告式传播造成用户反感 | 第48-49页 |
第5章 《罗辑思维》对UGC语境下运作自媒体知识类节目的启示 | 第49-54页 |
5.1 内容精准化策划 明确受众细分 | 第49页 |
5.2 注重移动端“注意力”经济 | 第49-50页 |
5.3 重视知识社群的力量 | 第50-51页 |
5.4 构建知识产业链和场景化服务 | 第51-54页 |
5.4.1 构建知识产业链 | 第51-53页 |
5.4.2 场景化服务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0-61页 |
附录A | 第61-64页 |
附录B | 第64-68页 |
附录C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