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勘测论文

热—力作用下隧道岩爆特征及其预测方法研究--以桑珠岭隧道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引言第12-27页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第12-13页
        1.1.1 研究意义第12页
        1.1.2 选题依据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4页
        1.2.1 岩爆机理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岩爆分类及烈度分级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3 热-力耦合下岩石力学性质及机理研究现状第18-21页
        1.2.4 岩爆预测研究现状第21-23页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3-24页
    1.3 论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4-27页
        1.3.1 研究思路第24页
        1.3.2 研究内容第24页
        1.3.3 技术路线第24-27页
第2章 隧址区工程地质环境及岩爆特征研究第27-51页
    2.1 工程概况第27页
    2.2 工程地质条件第27-36页
        2.2.1 地形地貌第27-28页
        2.2.2 地层岩性第28-30页
        2.2.3 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第30-31页
        2.2.4 水文地质特征第31-34页
        2.2.5 地热情况第34-35页
        2.2.6 地应力第35-36页
    2.3 隧道岩爆特征第36-50页
        2.3.1 岩爆分布特征第36-47页
        2.3.2 岩爆破坏特征第47-50页
    2.4 小结第50-51页
第3章 隧道热-力耦合作用岩爆段最大围岩应力数值模拟分析第51-60页
    3.1 Flac3D温度模块介绍第51-52页
    3.2 岩爆段落热力耦合数值模拟第52-59页
        3.2.1 模型的建立第52-54页
        3.2.2 隧道开挖后最大主应力特征分析第54-59页
    3.3 小结第59-60页
第4章 热力作用下隧道岩爆预测影响因素研究第60-94页
    4.1 应力水平因素分析第60-67页
        4.1.1 高地应力的定义及判别第60-62页
        4.1.2 地应力与岩爆关系分析第62-63页
        4.1.3 桑珠岭隧道岩爆段与地应力及分析第63-67页
    4.2 温度因素分析第67-88页
        4.2.1 热-力作用下硬岩力学特性及能量特征研究第67-80页
        4.2.2 桑珠岭隧道温度场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第80-85页
        4.2.3 桑珠岭隧道温度场与岩爆关系分析第85-88页
    4.3 围岩岩性及地质构造因素分析第88-91页
        4.3.1 岩石性质与岩爆关系分析第88页
        4.3.2 地质构造与岩爆关系分析第88-89页
        4.3.3 桑珠岭隧道岩爆与岩性及地质构造的关系第89-91页
    4.4 其他因素分析第91-92页
        4.4.1 开挖断面形状第91-92页
        4.4.2 岩体系统刚度第92页
        4.4.3 其他第92页
    4.5 小结第92-94页
第5章 热-力作用下硬岩岩爆预测方法研究第94-122页
    5.1 已有的热-力作用下岩爆判据讨论第94-100页
        5.1.1 常规理论岩爆判据第94-95页
        5.1.2 热-力作用下的强度应力比法岩爆预测判据第95-96页
        5.1.3 考虑温度效应的岩爆倾向性指标TRVI第96-100页
    5.2 热-力作用下岩爆倾向性指标TRVI'及其预测判据第100-118页
        5.2.1 应力水平因子及其表达第100-102页
        5.2.2 地质构造因子及其表达第102-103页
        5.2.3 岩体系统刚度因子及其表达第103-104页
        5.2.4 温度因子及其表达第104-107页
        5.2.5 热-力作用下岩爆倾向性指标TRVI'与预测判据第107-118页
    5.3 TRVI'指标的现场应用及预测结果讨论第118-120页
        5.3.1 典型热-力岩爆案例的应用第118-119页
        5.3.2 TRVI'预测结果的讨论第119-120页
    5.4 小结第120-122页
结论与展望第122-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跨度斜拉桥的结构冗余度计算
下一篇:炭质千枚岩隧道模型试验及支护结构优化研究--以汶马高速米亚罗3#隧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