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铬元素的理化性质 | 第12页 |
1.1.2 地下水铬污染来源及污染 | 第12-13页 |
1.2 水中铬污染的处理技术 | 第13-16页 |
1.2.1 化学处理技术 | 第13-14页 |
1.2.2 物化处理技术 | 第14-15页 |
1.2.3 生物处理技术 | 第15-16页 |
1.2.4 地下水铬污染修复技术 | 第16页 |
1.3 纳米零价铁去除六价铬及纳米铁的稳定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纳米零价铁去除六价铬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2 纳米零价铁的稳定方法 | 第17-19页 |
1.4 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19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PAA/HEC包覆型纳米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22-36页 |
2.1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2.1 纳米铁及包覆型纳米铁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2 Cr(Ⅵ)污染液的配制和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2.2.3 PAA/HEC包覆型纳米铁的制备参数优化 | 第25-26页 |
2.3 包覆型纳米铁表征条件 | 第26-27页 |
2.3.1 透射电镜(TEM) | 第26页 |
2.3.2 比表面积(BET) | 第26页 |
2.3.3 X射线衍射(XRD) | 第26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6页 |
2.3.5 傅里叶变换的红外光谱(FT-IR) | 第26-27页 |
2.4 包覆型纳米铁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7-31页 |
2.4.1 包覆剂中聚丙烯酸(PAA)和羟乙基纤维素(HEC)比例影响 | 第27-29页 |
2.4.2 包覆剂与纳米铁包覆比例影响 | 第29-31页 |
2.5 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2.5.1 透射电镜(TEM) | 第31页 |
2.5.2 比表面积(BET) | 第31-32页 |
2.5.3 X射线衍射(XRD) | 第32-33页 |
2.5.4 X电子能量(XPS) | 第33页 |
2.5.5 傅里叶变换的红外光谱(FT-IR)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PAA/HEC包覆型纳米铁去除水中Cr(Ⅵ)研究 | 第36-44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页 |
3.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6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3.2 去除Cr(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条件 | 第36-37页 |
3.2.1 投加量的影响 | 第36页 |
3.2.2 初始pH的影响 | 第36页 |
3.2.3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4 地下水常见离子的影响 | 第37页 |
3.2.5 腐殖酸的影响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3.3.1 投加量对Cr(Ⅵ)去除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2 初始pH对Cr(Ⅵ)去除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3 初始浓度对Cr(Ⅵ)去除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4 地下水常见离子对Cr(Ⅵ)去除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5 腐殖酸对Cr(Ⅵ)去除的影响 | 第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PAA/HEC包覆型纳米铁去除水中Cr(Ⅵ)的反应动力学及机理初探 | 第44-59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4页 |
4.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4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4.2 反应动力学理论 | 第44-4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5页 |
4.3.1 投加量对表观速率常数的关系 | 第46-48页 |
4.3.2 初始pH对表观速率常数的关系 | 第48-51页 |
4.3.3 初始浓度对表观速率常数的关系 | 第51-53页 |
4.3.4 腐殖酸对表观速率常数的关系 | 第53-55页 |
4.4 P/H-nZVI去除Cr(Ⅵ)前后的机理初探 | 第55-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PAA/HEC包覆型纳米铁迁移性能研究 | 第59-69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5.1.1 实验装置 | 第59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5.2 取样及检测方法 | 第60-61页 |
5.2.1 取样 | 第60页 |
5.2.2 总铁的测定 | 第60-61页 |
5.3 PAA/HEC-nZVI迁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61-62页 |
5.3.1 纳米铁改性后对其迁移的影响 | 第61页 |
5.3.2 介质粒径 | 第61页 |
5.3.3 浆液注入速度 | 第61页 |
5.3.4 浆液注入浓度 | 第61-62页 |
5.3.5 地下水常见离子 | 第62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5.4.1 纳米铁改性前后对其迁移的影响 | 第62-63页 |
5.4.2 介质粒径对PAA/HEC-nZVI迁移的影响 | 第63-64页 |
5.4.3 浆液注入速度对PAA/HEC-nZVI迁移的影响 | 第64-66页 |
5.4.4 浆液注入浓度PAA/HEC-nZVI迁移的影响 | 第66-67页 |
5.4.5 地下水常见离子对PAA/HEC-nZVI迁移的影响 | 第67-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