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水隧道排水盲管堵塞效应分析及防治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隧道排水管堵塞成因机理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隧道排水管堵塞的影响性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隧道围岩流固耦合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隧道围岩中的流固耦合基本理论 | 第18-29页 |
2.1 渗流基本理论及方程 | 第18-23页 |
2.1.1 渗流基本概念 | 第18-22页 |
2.1.2 渗流微分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22-23页 |
2.2 流固耦合原理及基本模型 | 第23-28页 |
2.2.1 渗流与应力耦合模型 | 第23-27页 |
2.2.2 流固耦合的有限元解法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隧道排水管模拟方法研究 | 第29-42页 |
3.1 排水模拟 | 第29-37页 |
3.1.1 汇线单元法 | 第29-31页 |
3.1.2 排水子结构法 | 第31-32页 |
3.1.3 叠单元法 | 第32-34页 |
3.1.4 空气单元法 | 第34页 |
3.1.5 杆单元法 | 第34-36页 |
3.1.6 “以管代孔”法 | 第36-37页 |
3.1.7 “以缝代井列”法 | 第37页 |
3.2 排水管堵塞模拟 | 第37-40页 |
3.2.1 渗透系数折减法 | 第38-39页 |
3.2.2 “以板代孔”法 | 第39-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成渝高速中梁山隧道排水管堵塞效应数值分析 | 第42-62页 |
4.1 中梁山隧道工程介绍 | 第42页 |
4.2 中梁山隧道工程概况 | 第42-48页 |
4.2.1 地理位置 | 第42-43页 |
4.2.2 地形地貌 | 第43-44页 |
4.2.3 水文气象 | 第44-45页 |
4.2.4 地质概况 | 第45-46页 |
4.2.5 水文地质 | 第46-48页 |
4.3 计算模型 | 第48-52页 |
4.3.1 材料屈服准则 | 第48-49页 |
4.3.2 岩体水力学参数 | 第49-51页 |
4.3.3 分析模型 | 第51-52页 |
4.4 渗流场分析 | 第52-55页 |
4.4.1 地下水位分析 | 第52-53页 |
4.4.2 水压分析 | 第53-54页 |
4.4.3 流速分析 | 第54-55页 |
4.5 应力场分析 | 第55-60页 |
4.5.1 变形响应 | 第55-58页 |
4.5.2 应力响应 | 第58-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不同水位下隧道排水管堵塞效应分析 | 第62-83页 |
5.1 计算模型 | 第62-64页 |
5.1.1 排水管堵塞模拟方法 | 第62-63页 |
5.1.2 数值计算模型 | 第63-64页 |
5.1.3 数值计算工况 | 第64页 |
5.2 渗流场分析 | 第64-70页 |
5.2.1 地下水位分析 | 第64-66页 |
5.2.2 岩体内部孔隙水压力分析 | 第66-68页 |
5.2.3 二衬水压分析 | 第68-70页 |
5.3 应力场分析 | 第70-81页 |
5.3.1 变形响应 | 第70-75页 |
5.3.2 应力响应 | 第75-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富水隧道排水盲管堵塞防治措施初探 | 第83-87页 |
6.1 物理方法 | 第83-85页 |
6.2 化学方法 | 第85页 |
6.3 生物方法 | 第8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90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7-88页 |
7.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