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第一章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思想渊源 | 第18-33页 |
第一节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18-25页 |
一、清朝晚期的社会状况 | 第18-20页 |
二、湘乡文化的影响 | 第20-22页 |
三、西方文化的传入 | 第22-23页 |
四、曾国藩的为官经历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第25-33页 |
一、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的伦理思想 | 第25-27页 |
二、道家无为而治的伦理思想 | 第27-29页 |
三、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思想 | 第29-33页 |
第二章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上) | 第33-60页 |
第一节 尊贤惜才的人才观 | 第33-48页 |
一、以德为先的鉴才观 | 第33-39页 |
二、诚求礼尊的求才观 | 第39-44页 |
三、勤教严绳的养才观 | 第44-46页 |
四、广收慎用的用才观 | 第46-48页 |
第二节 为政以德的官德观 | 第48-60页 |
一、以注重修身、为政以德为根本宗旨 | 第48-54页 |
二、以经世致用、以身作则为价值规范 | 第54-57页 |
三、以虚怀纳谏、任贤荐能为基本操守 | 第57-58页 |
四、以严惩腐败、不积私财为基本底线 | 第58-60页 |
第三章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下) | 第60-85页 |
第一节 忠君体国的爱国观 | 第60-73页 |
一、胸怀天下 | 第60-65页 |
二、为国分忧 | 第65-70页 |
三、富国强兵 | 第70-73页 |
第二节 仁民爱物的亲民观 | 第73-83页 |
一、民为邦本 | 第73-76页 |
二、惠民利民 | 第76-80页 |
三、安民保民 | 第80-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第四章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 第85-108页 |
第一节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特点 | 第85-97页 |
一、维护道统与政统的保守性 | 第85-90页 |
二、经世致用的维新性 | 第90-93页 |
三、执两用中的中庸性 | 第93-97页 |
第二节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 | 第97-108页 |
一、对家族的影响 | 第98-101页 |
二、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三、对晚清文人士大夫及官僚集团的影响 | 第103-108页 |
第五章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局限性 | 第108-127页 |
第一节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108-120页 |
一、亲民思想对执政为民理念的价值传承 | 第108-111页 |
二、修身正己对廉洁勤政人格的涵养 | 第111-113页 |
三、治军有道与富国强兵对当代的重要启示 | 第113-120页 |
第二节 曾国藩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120-127页 |
一、在保守与开放的立场上摇摆不定 | 第121-122页 |
二、在忠君与爱国的选择上模糊不清 | 第122-123页 |
三、在廉洁与宽纵的权衡上内外有别 | 第123-127页 |
结语 | 第127-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后记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