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3.1 社会冲突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1.3.2 政治认同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1.3.3 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重点与难点、创新点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4.2 研究重难点 | 第22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社会冲突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理论分析 | 第23-36页 |
2.1 社会冲突的理论分析 | 第23-28页 |
2.1.1 社会冲突的内涵 | 第23-24页 |
2.1.2 社会冲突的层次 | 第24-25页 |
2.1.3 社会冲突的功能 | 第25-28页 |
2.2 政治认同的理论分析 | 第28-32页 |
2.2.1 政治认同的心理要素分析 | 第28-30页 |
2.2.2 政治认同的形成逻辑 | 第30-32页 |
2.3 社会冲突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 第32-36页 |
2.3.1 社会冲突的正功能会促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 第32-34页 |
2.3.2 社会冲突的负功能会削弱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社会冲突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现状审视 | 第36-57页 |
3.1 调查研究的设计 | 第36-38页 |
3.1.1 调研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36-37页 |
3.1.2 调研思路 | 第37-38页 |
3.1.3 调研方法——抽样分析法 | 第38页 |
3.2 社会冲突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现状调查分析 | 第38-52页 |
3.2.1 样本总体分析 | 第38-39页 |
3.2.2 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 第39-47页 |
3.2.3 社会冲突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影响调查分析 | 第47-52页 |
3.3 研究发现 | 第52-57页 |
3.3.1 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 | 第52-54页 |
3.3.2 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 | 第54-57页 |
第四章 社会冲突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影响因素 | 第57-67页 |
4.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57-58页 |
4.1.1 贫富差距较大,引发大学生心理失衡 | 第57-58页 |
4.1.2 民生改善速度滞后经济发展水平,降低了大学生的获得感 | 第58页 |
4.2 政治因素:政治生态部分失衡 | 第58-60页 |
4.2.1 权力腐败腐蚀政治清明,削弱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任感 | 第59页 |
4.2.2 政治参与不足,阻碍了大学生科学政治观的形成 | 第59-60页 |
4.3 文化因素:价值观念多元碰撞 | 第60-61页 |
4.3.1 中西价值观的冲突,影响了大学生思想共识的凝聚 | 第60-61页 |
4.3.2 新旧文化的冲突,影响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 第61页 |
4.4 社会因素:社会结构不合理 | 第61-63页 |
4.4.1 阶层分化结果不合理,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 第61-62页 |
4.4.2 社会流动的迟滞,削弱了大学生的政治归属感 | 第62-63页 |
4.5 教育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阻抗 | 第63-67页 |
4.5.1 教育内容与学生现实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 第63-64页 |
4.5.2 教育方式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接受机制 | 第64-65页 |
4.5.3 教育载体与新媒体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社会冲突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对策 | 第67-81页 |
5.1 推进公平正义,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增强大学生的利益认同 | 第67-69页 |
5.1.1 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实现公民的利益诉求 | 第67-68页 |
5.1.2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 第68-69页 |
5.2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增强政治生态自我修复力,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 第69-72页 |
5.2.1 坚持依法治国,提高政府公信力 | 第69-70页 |
5.2.2 加强反腐倡廉,优化政治生态环境 | 第70-71页 |
5.2.3 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保证大学生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 第71-72页 |
5.3 一元引导多元,加强主流价值观教育,深化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 第72-74页 |
5.3.1 坚持一元主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 第72-73页 |
5.3.2 遵循多元共存,推进亚文化的整合 | 第73-74页 |
5.4 从失衡走向和谐,完善社会稳定机制,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环境 | 第74-76页 |
5.4.1 构建社会流动机制,释放社会结构性压力 | 第74-75页 |
5.4.2 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化解社会矛盾 | 第75-76页 |
5.5 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效果 | 第76-81页 |
5.5.1 以正确性引导需求性,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 第76-77页 |
5.5.2 以虚拟性对接现实性,增加教学载体的多样性 | 第77-78页 |
5.5.3 以交互性取代单线性,增强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 第78-81页 |
结语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附录 | 第86-8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