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煅烧型锌铝水滑石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24页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水滑石的概述第11-15页
        1.2.2 水滑石的制备方法第11-13页
        1.2.3 水滑石的性质第13-14页
        1.2.4 水滑石的应用第14-15页
    1.3 石墨烯的研究概述第15-17页
        1.3.1 石墨烯的性质第15页
        1.3.2 石墨烯的应用第15-17页
    1.4 石墨烯-水滑石的概述第17-24页
        1.4.1 石墨烯-水滑石的制备方法第17-19页
        1.4.2 石墨烯-水滑石的应用第19-24页
第二章 实验仪器和表征手段第24-27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4-25页
        2.1.1 实验用到的试剂第24页
        2.1.2 实验用到的仪器第24-25页
    2.2 实验表征手段及分析方法第25-27页
        2.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25页
        2.2.2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25页
        2.2.3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分析第25页
        2.2.4 比表面积-孔径分析仪第25页
        2.2.5 紫外-可见固体漫反射(UV-vis-DRS)分析第25-26页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26页
        2.2.7 光致发光光谱(PL)分析第26-27页
第三章 高温煅烧水滑石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第27-41页
    3.1 引言第27页
    3.2 材料的制备第27-28页
        3.2.1 ZnAl-LDH的制备第27页
        3.2.2 ZnAl-MMO的制备第27-28页
    3.3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28页
    3.4 结果讨论与分析第28-33页
        3.4.1 XRD分析第28-29页
        3.4.2 SEM分析第29-30页
        3.4.3 HRTEM分析第30-31页
        3.4.4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第31-32页
        3.4.5 UV-Vis-DRS分析第32-33页
    3.5 ZnAl-MMO光还原Cr(VI)反应的研究第33-39页
        3.5.1 不同温度的煅烧产物的光催化效果比较第33页
        3.5.2 pH值的影响第33-34页
        3.5.3 不同铬离子初始浓度的影响第34-35页
        3.5.4 不用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35-36页
        3.5.5 溶液中的氧气对光催化的影响第36页
        3.5.6 不同CA浓度的影响第36-37页
        3.5.7 不同酸性调节剂对光催化的影响第37-38页
        3.5.8 循环实验第38页
        3.5.9 光催化反应机理分析第38-39页
    3.6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RGO/ZnAl-LDO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第41-63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材料的制备第41-43页
        4.2.1 GO的的最大吸附量的测试第41-42页
        4.2.2 RGO-ZnAl-MMO的制备第42-43页
    4.3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43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3-54页
        4.4.1 XRD分析第43-46页
        4.4.2 SEM分析第46-47页
        4.4.3 HRTEM分析第47-49页
        4.4.4 比表面积-孔径分析仪第49-50页
        4.4.5 UV-Vis-DRS分析第50-52页
        4.4.6 PL光谱分析第52页
        4.4.7 XPS分析第52-53页
        4.4.8 TG分析第53-54页
    4.5 RGO-ZnAl-MMO光降解MO性能研究第54-61页
        4.5.1 不同催化剂暗室吸附量第54-55页
        4.5.2 掺配不同含量的RGO的催化剂对光催化的影响第55-56页
        4.5.3 不同pH对光催化的影响第56-57页
        4.5.4 不同催化剂投料量对光催化的影响第57页
        4.5.5 不同浓度的MO对光催化的影响第57-58页
        4.5.6 暗室空白对照第58-59页
        4.5.7 循环实验第59-60页
        4.5.8 光催化活性物种分析第60-61页
        4.5.9 光催化机理分析第61页
    4.6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结论第63-66页
    5.1 论文创新点第63-64页
    5.2 课题展望第64-66页
致谢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81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子钴催化剂在半导体钒酸铋表面的光电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铁(Ⅱ)、钴(Ⅱ)配合物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性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