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缩写表 | 第8-9页 |
本论文中合成的配体及配合物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廉价过渡金属配合物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1.1 铁卟啉配合物光催化CO_2还原的研究 | 第10-11页 |
1.1.2 铁、钴吡啶类配合物光催化CO_2还原的研究 | 第11-13页 |
1.1.3 钴三联吡啶胺配合物光催化CO_2还原的研究 | 第13-14页 |
1.1.4 镍杂环卡宾配合物光催化CO_2还原的研究 | 第14页 |
1.2 联吡啶类铁、钴配合物研究 | 第14-16页 |
1.2.1 Fe(bpy)32+与无机材料合成的纳米复合材料运用 | 第14-16页 |
1.2.2 Co(bpy)3的运用 | 第16页 |
1.3 Salophen类铁、钴配合物研究 | 第16-18页 |
1.3.1 Co(salophen)电化学CO_2还原 | 第16-17页 |
1.3.2 N4与钴螯合形成的配合物光和电催化CO_2还原 | 第17-18页 |
1.4 本论文的设计构思 | 第18-19页 |
第2章 联吡啶类铁、钴配合物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研究 | 第19-46页 |
2.1 概述 | 第19页 |
2.2 联吡啶铁配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性质的研究 | 第19-22页 |
2.2.1 配合物C_1和C_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19-20页 |
2.2.2 配合物C_1的电化学性质 | 第20-21页 |
2.2.3 配合物C_2的电化学性质 | 第21-22页 |
2.3 C_1、C_2光催化CO_2还原性质的研究 | 第22-35页 |
2.3.1 C_1光催化CO_2还原条件的优化 | 第22-30页 |
2.3.2 C_2光催化CO_2还原条件的优化 | 第30-33页 |
2.3.3 催化剂C_1与C_2的比较 | 第33-35页 |
2.4 结果讨论与机理推测 | 第35-36页 |
2.5 光敏剂Ru(bpy)32+的荧光淬灭实验 | 第36-38页 |
2.6 同位素标记 | 第38-39页 |
2.7 联吡啶类钴配合物性质的研究 | 第39-41页 |
2.7.1 配体(dmbpy)及配合物C_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39-40页 |
2.7.2 配合物C_3的电化学性质 | 第40-41页 |
2.8 C_3光催化CO_2还原性质的研究 | 第41-45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Salophen类铁、钴配合物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研究 | 第46-54页 |
3.1 概述 | 第46页 |
3.2 Salophen类铁、钴配合物性质的研究 | 第46-48页 |
3.2.1 配体L和配合物C4和C5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46-47页 |
3.2.2 配合物C4的电化学性质 | 第47页 |
3.2.3 配合物C5的电化学性质 | 第47-48页 |
3.3 C_4、C_5光催化CO_2还原性质的研究 | 第48-53页 |
3.3.1 C_4光催化CO_2还原条件的优化 | 第48-50页 |
3.3.2 C_5光催化CO_2还原条件的优化 | 第50-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实验部分 | 第54-62页 |
4.1 实验试剂及药品 | 第54-55页 |
4.2 实验仪器 | 第55-5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4.3.1 紫外和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56页 |
4.3.2 发光寿命的测定 | 第56页 |
4.3.3 X-ray单晶测试 | 第56-57页 |
4.3.4 电化学性质测试 | 第57页 |
4.3.5 光催化还原CO_2的实验 | 第57-58页 |
4.4 实验合成 | 第58-62页 |
4.4.1 BIH(1,3-二甲基-2-苯基苯并咪唑)的合成 | 第58页 |
4.4.2 [Fe(bpy-R)_3](ClO_4)_2(C_1、C_2)的合成 | 第58-59页 |
4.4.3 [Co(dmbpy)_3](NO_3)_2(C_3)的合成 | 第59-60页 |
4.4.4 配体L((E,E)-N,N'-2((4-溴吡啶-2-基)亚甲基)苯-1,2-二胺)的合成 | 第60页 |
4.4.5 [FeL](ClO_4)_2(C_4)的合成 | 第60-61页 |
4.4.6 [CoLCl]Cl(C_5)的合成 | 第61-62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