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3-28页 |
1.1 光合作用 | 第14-18页 |
1.1.1 自然界的光合作用 | 第14-15页 |
1.1.2 人工光合作用 | 第15-18页 |
1.1.3 水氧化体系及释氧中心(OEC) | 第18页 |
1.2 光催化水氧化体系 | 第18-21页 |
1.2.1 光催化水氧化体系 | 第18-20页 |
1.2.2 钒酸铋的简介 | 第20-21页 |
1.3 分子水氧化反应催化体系 | 第21-26页 |
1.3.1 多相催化剂与均相催化剂 | 第21-22页 |
1.3.2 分子水平水氧化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 第22页 |
1.3.3 含Co非贵金属水氧化催化剂 | 第22-24页 |
1.3.4 含Co4O_4中心结构催化剂 | 第24-25页 |
1.3.5 BiVO_4/催化剂复合光阳极 | 第25-26页 |
1.4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依据 | 第26-28页 |
第2章 分子钴催化剂修饰钒酸铋电极的研究 | 第28-52页 |
2.1 引言 | 第28-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4页 |
2.2.1 分析测试仪器 | 第30页 |
2.2.2 主要原料 | 第30-31页 |
2.2.3 光敏剂钒酸铋的制备 | 第31页 |
2.2.4 分子催化剂Co-salophen的合成 | 第31-33页 |
2.2.5 复合阳极Co(salophen)/BiVO_4的制备 | 第33页 |
2.2.6 电化学和光电化学方法 | 第33-34页 |
2.2.7 表征 | 第34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34-50页 |
2.3.1 光电阳极的表征 | 第34-38页 |
2.3.2 复合光阳极的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8-43页 |
2.3.3 IMPS的表面动力学 | 第43-44页 |
2.3.4 PCE稳定性的测试 | 第44-47页 |
2.3.5 真正的催化剂或催化剂前体 | 第47-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探究十六氟酞菁钴促进H_2O氧化和CO_2还原的电催化性能 | 第52-61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3.2.1 分析测试仪器 | 第53页 |
3.2.2 主要原料 | 第53-54页 |
3.2.3 复合阳极CoF16Pc/BiVO_4的制备 | 第54页 |
3.2.4 电化学和光电化学方法 | 第54页 |
3.2.5 表征 | 第54-55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55-60页 |
3.3.1 CoF_(16)Pc/BiVO_4复合电极表征 | 第55-56页 |
3.3.2 光阳极性能的研究 | 第56-58页 |
3.3.3 光阴极性能的研究 | 第58-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4.1 结论 | 第61-62页 |
4.2 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