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摄影测量学与测绘遥感论文--测绘遥感技术论文

粗略地形引导下影像匹配与地表重建的半全局优化方法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第6-11页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1 绪论第16-25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1页
        1.2.1 基于影像密集匹配的数字表面模型自动生成第17-19页
        1.2.2 数字地形模型自动提取第19-21页
        1.2.3 发展趋势第21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1.3.1 半全局优化方法剖析第22页
        1.3.2 基于物方的密集匹配和DSM生成第22页
        1.3.3 DSM精化方法研究第22页
        1.3.4 中低分辨率DSM滤波第22-23页
    1.4 相关补充资料第23页
    1.5 论文组织第23-25页
2 半全局优化原理第25-41页
    2.1 引言第25-26页
    2.2 图像处理问题的MRF求解模型第26-29页
        2.2.1 MRF的定义第27页
        2.2.2 MRF最大后验概率估计第27-28页
        2.2.3 Pairwise MRF能量函数第28-29页
    2.3 从动态规划到半全局代价积聚第29-32页
        2.3.1 能量函数的动态规划解法第29-30页
        2.3.2 半全局代价积聚方法第30-32页
    2.4 半全局优化的理论本质第32-33页
        2.4.1 与动态规划的异同第32-33页
        2.4.2 与置信度传播的关系第33页
    2.5 半全局优化的影响因素第33-40页
        2.5.1 初始代价第34-35页
        2.5.2 惩罚函数第35-36页
        2.5.3 平衡系数第36页
        2.5.4 平滑约束第36-37页
        2.5.5 离散化步距第37-38页
        2.5.6 积聚路径第38-40页
        2.5.7 金字塔策略第40页
    2.6 小结第40-41页
3 半全局铅垂线轨迹法影像匹配与DSM生成第41-66页
    3.1 引言第41-42页
    3.2 半全局铅垂线轨迹法第42-44页
        3.2.1 本文方法的提出第42页
        3.2.2 原理和优势第42-44页
    3.3 高程步距鲁棒的匹配代价第44-47页
        3.3.1 原理简介第44页
        3.3.2 自适应高程步距计算第44-46页
        3.3.3 匹配代价计算第46页
        3.3.4 代价函数归一化第46-47页
    3.4 基于半全局代价积聚的初始DSM生成第47页
    3.5 初始DSM引导下的半全局铅垂线轨迹法第47-51页
        3.5.1 顾及遮挡的匹配代价第48-49页
        3.5.2 真正射影像引导代价积聚第49-50页
        3.5.3 粗略地形引导自适应平滑第50-51页
    3.6 DSM后处理第51-53页
        3.6.1 抛物线内插第51-52页
        3.6.2 平滑去噪第52-53页
    3.7 DSM可靠性度量第53-57页
        3.7.1 基于地形特征的度量第53-54页
        3.7.2 基于匹配代价的度量第54-56页
        3.7.3 基于能量函数的度量第56-57页
        3.7.4 讨论第57页
    3.8 实验第57-65页
        3.8.1 高程步距鲁棒性实验第58-59页
        3.8.2 遮挡检测有效性实验第59页
        3.8.3 真正射影像引导有效性实验第59-60页
        3.8.4 粗略地形引导有效性实验第60-63页
        3.8.5 DSM可靠性度量实验第63-65页
    3.9 小结第65-66页
4 DSM精化方法研究第66-88页
    4.1 引言第66-70页
        4.1.1 影像引导的深度图精化第66-67页
        4.1.2 深度图融合生成DSM第67-68页
        4.1.3 大片云水区域问题第68-70页
    4.2 基于深度图的DSM精化第70-76页
        4.2.1 初始深度图及其可靠度图第70-71页
        4.2.2 影像引导的深度图精化第71-74页
        4.2.3 深度图融合与DSM生成第74-76页
    4.3 大片云水区域的DSM修补方法第76-78页
        4.3.1 DSM云水区域自动检测第76-77页
        4.3.2 DSM云水区域自动修补第77-78页
    4.4 实验第78-87页
        4.4.1 深度图精化模拟实验第79-81页
        4.4.2 DSM精化实验第81-82页
        4.4.3 DSM云水掩膜自动检测第82-85页
        4.4.4 基于泊松融合的DSM修补第85-87页
    4.5 小结第87-88页
5 中低分辨率DSM的两步半全局滤波第88-100页
    5.1 引言第88-89页
    5.2 两步半全局滤波法第89-91页
        5.2.1 两步法滤波的提出第89-90页
        5.2.2 半全局滤波模型第90页
        5.2.3 原理和优势第90-91页
    5.3 基于SRTM的平坦区域掩膜检测第91-93页
        5.3.1 坡度图的半全局滤波第91-92页
        5.3.2 基于SRTM的平坦区域掩膜生成第92-93页
    5.4 分割约束的半全局滤波第93-96页
        5.4.1 DSM的半全局滤波第94-95页
        5.4.2 分割约束的半全局滤波第95-96页
    5.5 分类和内插第96页
    5.6 基于人工绘制掩膜的半自动滤波方法第96-97页
    5.7 实验第97页
        5.7.1 平坦区域掩膜检测第97页
        5.7.2 分割约束的半全局滤波第97页
    5.8 小结第97-100页
6 实验与分析第100-123页
    6.1 航空影像密集匹配实验第100-109页
        6.1.1 数据说明第100-101页
        6.1.2 实验方法第101-102页
        6.1.3 实验结果第102-107页
        6.1.4 讨论第107-109页
    6.2 卫星线阵影像密集匹配实验第109-116页
        6.2.1 数据说明第109-110页
        6.2.2 实验方法第110页
        6.2.3 实验结果第110-114页
        6.2.4 讨论第114-116页
    6.3 中低分辨率DSM滤波实验第116-122页
        6.3.1 数据说明第116-118页
        6.3.2 实验方法第118页
        6.3.3 实验结果第118-121页
        6.3.4 讨论第121-122页
    6.4 小结第122-123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23-126页
    7.1 研究工作总结第123-124页
    7.2 主要贡献与创新第124-125页
    7.3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6页
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36-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组分金属—有机框架对客体分子指令化和程序化释放
下一篇:煤化工企业废水深度处理与用水系统集成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