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煤化工行业的发展 | 第15-16页 |
1.1.2 煤化工行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 第16-17页 |
1.2 工业用水的节水与回用策略 | 第17-20页 |
1.2.1 加强废水综合利用 | 第17-19页 |
1.2.2 提高废水回用率 | 第19-20页 |
1.2.3 水系统集成 | 第20页 |
1.3 水系统集成优化的发展与工业应用 | 第20-26页 |
1.3.1 水夹点法 | 第20-25页 |
1.3.2 数学规划法 | 第25-26页 |
1.3.3 水系统集成优化的应用现状 | 第26页 |
1.4 煤化工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1.4.1 吸附法 | 第27页 |
1.4.2 混凝沉淀法 | 第27页 |
1.4.3 膜分离法 | 第27页 |
1.4.4 高级氧化法 | 第27-29页 |
1.4.5 组合工艺 | 第29-31页 |
1.5 目前煤化工节水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32-35页 |
1.6.1 目的及意义 | 第32页 |
1.6.2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35-43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35-37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5-3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2.2 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37页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7-39页 |
2.3.1 常规水质指标测定 | 第37-38页 |
2.3.2 喹啉浓度测定 | 第38页 |
2.3.3 总有机碳浓度测定 | 第38页 |
2.3.4 金属离子浓度测定 | 第38页 |
2.3.5 催化剂表征 | 第38-39页 |
2.4 用水网络优化设计的基本方法 | 第39-43页 |
2.4.1 图示法和问题表法 | 第40-41页 |
2.4.2 数学规划法 | 第41-43页 |
第3章 用水系统分析及再生水处理技术研究 | 第43-77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水系统水量调查及水平衡校核 | 第43-46页 |
3.3 水系统水质分析 | 第46-58页 |
3.3.1 循环水水质分析 | 第46-53页 |
3.3.2 主要生产单元的废水水质分析 | 第53-56页 |
3.3.3 二级出水成分分析 | 第56-58页 |
3.4 非均相光芬顿再生处理技术研究 | 第58-75页 |
3.4.1 非均相光芬顿水处理单元的建立 | 第59-68页 |
3.4.2 非均相光芬顿对典型污染物的处理性能研究 | 第68-72页 |
3.4.3 非均相光芬顿处理煤化工废水二级出水 | 第72-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4章 基于水夹点法的水网络初步优化 | 第77-92页 |
4.1 引言 | 第77页 |
4.2 水系统水源和水阱的确定 | 第77-78页 |
4.3 以COD为目标污染物优化水网络 | 第78-86页 |
4.3.1 累积水夹点的计算 | 第79-81页 |
4.3.2 基于邻近算法(NNA)原则设计用水网络 | 第81-83页 |
4.3.3 优化用水单元极限数据 | 第83-86页 |
4.4 基于其他目标污染物的水网络优化 | 第86-91页 |
4.4.1 以NH4+-N为目标污染物优化水网络 | 第86-88页 |
4.4.2 以钙硬度为目标污染物优化水网络 | 第88-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5章 基于数学规划法的水网络深度优化 | 第92-115页 |
5.1 引言 | 第92页 |
5.2 直接回用水系统优化研究 | 第92-95页 |
5.2.1 超结构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92页 |
5.2.2 超结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92-94页 |
5.2.3 水网络超结构模型的求解 | 第94-95页 |
5.3 再生循环水网络优化研究 | 第95-100页 |
5.3.1 超结构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96页 |
5.3.2 超结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96-97页 |
5.3.3 水网络超结构模型的求解 | 第97-100页 |
5.4 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 第100-114页 |
5.4.1 模型的最优化 | 第100-104页 |
5.4.2 模型验证 | 第104-107页 |
5.4.3 响应曲面分析 | 第107-111页 |
5.4.4 再生循环用水网络过程改变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111-11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结论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个人简历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