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2页 |
1.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研究概况 | 第14-20页 |
1.1.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基本概念 | 第14-16页 |
1.1.2 MOFs的发展 | 第16-20页 |
1.2 多组分有机-金属框架材料(MTV-MOFs) | 第20-27页 |
1.3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27-2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3.2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7-29页 |
1.4 参考文献 | 第29-42页 |
第二章 铁基MTV-MIL-101的合成与表征 | 第42-82页 |
2.1 前言 | 第42页 |
2.2 实验试剂与方法 | 第42-46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42-4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2.2.4 分析方法 | 第4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6-72页 |
2.3.1 单配体的MIL-101(Fe),MIL-101(Fe)-NH_2,MIL-101(Fe)-C_4H_4以及多配体MIL-101 (Fe)-(NH_2)_x,MIL-101(Fe)-(C_4H_4)_x,MIL-101(Fe)-(NH_2)_x(C_4H_4)_(1-x)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46-51页 |
2.3.2 不同官能团配体在MTV-MOFs中的比例 | 第51-54页 |
2.3.3 MTV-MOFs的热重分析 | 第54-58页 |
2.3.4 氮气吸附以及Brunauer-Emmett-Telter (BET)比表面积测试 | 第58-72页 |
2.4 MIL-101(Fe)s的电子显微镜图以及元素分布 | 第72-78页 |
2.4.1 样品扫描电子显微镜图(SEM) | 第72-74页 |
2.4.2 样品透射电子显微镜图(TEM) | 第74-76页 |
2.4.3 元素分布分析 | 第76-7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2.6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第三章 客体分子负载及表征 | 第82-96页 |
3.1 前言 | 第82-83页 |
3.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83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83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8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83-84页 |
3.3.1 客体分子负载 | 第83-84页 |
3.3.2 透明质酸包裹负载有客体分子的MTV-MOFs材料 | 第84页 |
3.4 分析方法 | 第84-93页 |
3.4.1 透明质酸包裹的复合材料结构的测定 | 第85-90页 |
3.4.2 MIL-101(Fe)s的ζ电势测试 | 第90-91页 |
3.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复合材料的N1s分析结果 | 第91-93页 |
3.4.4 透明质酸包裹的负载有客体分子的复合物的TEM图 | 第9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3.6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第四章 客体分子的释放行为研究 | 第96-118页 |
4.1 前言 | 第96页 |
4.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96-97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96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96-9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97-101页 |
4.3.1 MIL-101(Fe)s对客体分子负载量的检测 | 第97-100页 |
4.3.2 客体分子释放量的检测 | 第100-101页 |
4.4 客体分子释放曲线 | 第101-112页 |
4.4.1 单负载体系释放曲线 | 第101-107页 |
4.4.2 官能团与客体分子之间的关系 | 第107-108页 |
4.4.3 多种客体分子共负载体系的释放曲线 | 第108-112页 |
4.5 药物负载材料的毒性测试及细胞实验结果 | 第112-114页 |
4.5.1 复合材料的毒性 | 第112-113页 |
4.5.2 细胞实验 | 第113-11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4.7 参考文献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MOFs与客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量化 | 第118-136页 |
5.1 前言 | 第118页 |
5.2 扩散模型——Weibull模型的推导 | 第118-120页 |
5.3 使用Weibull模型对客体分子的释放曲线拟合 | 第120-123页 |
5.3.1 Weibull模型对共负载体系模拟 | 第120页 |
5.3.2 Weibull模型对单负载体系模拟 | 第120-123页 |
5.4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推导 | 第123-124页 |
5.5 Weibull模型对客体分子释放的预测 | 第124-126页 |
5.6 客体分子的初始释放速率 | 第126-128页 |
5.7 其他模型对客体分子释放曲线的模拟 | 第128-132页 |
5.7.1 零级模型拟合 | 第128-129页 |
5.7.2 级模型拟合 | 第129-130页 |
5.7.3 Higuchi模型拟合 | 第130-131页 |
5.7.4 Korsemeyer-Peppas模型拟合 | 第131-132页 |
5.8 最大释放量峰值出现的时间调控 | 第132-134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5.10 参考文献 | 第135-13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6-13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36-138页 |
6.2 展望 | 第138-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