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电煤供应链运行机制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3页
1 绪论第19-3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9-2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9-20页
        1.1.2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31页
        1.2.1 煤电关系研究现状第21-23页
        1.2.2 电煤市场价格预测研究现状第23-26页
        1.2.3 电煤主体竞价策略研究现状第26-27页
        1.2.4 供应链协同一体化研究现状第27-28页
        1.2.5 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现状第28-30页
        1.2.6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第30-31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第31-37页
        1.3.1 研究内容第31-35页
        1.3.2 研究思路第35-37页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37-39页
2 相关基础理论第39-61页
    2.1 电煤供应链协同一体化相关理论第39-42页
        2.1.1 电煤供应链定义及特征第39-40页
        2.1.2 协同一体化理论第40-42页
    2.2 预测相关理论第42-50页
        2.2.1 经典预测模型第42-47页
        2.2.2 智能预测模型第47-50页
    2.3 博弈基础理论第50-53页
        2.3.1 博弈基本要素第51-52页
        2.3.2 博弈基础模型第52-53页
    2.4 供应链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第53-58页
        2.4.1 供应链风险定义及其特点第53-54页
        2.4.2 供应链风险管理基本内容第54-58页
    2.5 供应链绩效评价相关理论第58-60页
        2.5.1 供应链绩效评价基础概念第58-59页
        2.5.2 供应链绩效评价基本方法第59-60页
    2.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3 电煤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研究第61-85页
    3.1 电煤市场价格影响因素识别第61-67页
    3.2 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关键因素提取模型第67-68页
    3.3 基于改进布谷鸟算法优化LSSVM的电煤市场价格预测方法第68-74页
        3.3.1 改进布谷鸟算法第69-72页
        3.3.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第72-73页
        3.3.3 改进CS算法优化LSSVM的电煤市场价格预测流程第73-74页
    3.4 实证分析第74-83页
        3.4.1 数据选取和预处理第74-76页
        3.4.2 基于KPCA的关键因素提取第76-79页
        3.4.3 电煤市场价格预测结果分析第79-83页
    3.5 本章小结第83-85页
4 电煤供应链运行各方主体竞争博弈模型研究第85-115页
    4.1 电煤供应链运行主体基本关系分析第85-86页
    4.2 电煤供应链运行主体竞争博弈模型构建第86-91页
        4.2.1 三方博弈竞争的假设第86-87页
        4.2.2 电煤生产企业需求分析第87-88页
        4.2.3 第三方物流企业需求分析第88页
        4.2.4 电力企业需求分析第88-89页
        4.2.5 非合作竞争博弈模型构建第89-91页
    4.3 电煤供应链运行主体竞争博弈模型求解第91-94页
        4.3.1 非劣排序遗传Ⅱ算法概念及特点第91-92页
        4.3.2 非劣排序遗传Ⅱ算法基本步骤第92-94页
        4.3.3 基于NSGA-Ⅱ算法的电煤供应链运行主体竞争博弈流程第94页
    4.4 实证分析第94-105页
        4.4.1 企业概况第94-95页
        4.4.2 电煤供应链运行现状及主体构成第95-97页
        4.4.3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样本企业选取第97-100页
        4.4.4 电煤供应链运行主体竞争博弈仿真分析第100-105页
    4.5 基于竞争博弈分析的电煤供应链协同优化策略第105-113页
        4.5.1 电煤供应链协同优化原则第106页
        4.5.2 电煤流通供应网络联盟构建策略第106-108页
        4.5.3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策略第108-111页
        4.5.4 电煤流通供应网络优化保障策略第111-113页
    4.6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5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网络运营模式研究第115-149页
    5.1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网络运营模式的构建第115-124页
        5.1.1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网络运营模式的含义第115-117页
        5.1.2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网络运营模式的形成动因第117-119页
        5.1.3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网络运营模式的构建框架第119-122页
        5.1.4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网络运营模式的作用分析第122-124页
        5.1.5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网络运营模式中的政府角色第124页
    5.2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采购模式第124-132页
        5.2.1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采购模式分析与构建第125-129页
        5.2.2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采购模型的构建第129-131页
        5.2.3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采购效能总结第131-132页
    5.3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仓储模式研究第132-139页
        5.3.1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仓储模式分析与构建第132-135页
        5.3.2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仓储模型的构建第135-138页
        5.3.3 电煤供应协同一体化仓储效能总结第138-139页
    5.4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运输模式研究第139-147页
        5.4.1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运输模式分析与构建第140-143页
        5.4.2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运输模型的构建第143-147页
        5.4.3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一体化运输效能总结第147页
    5.5 本章小结第147-149页
6 电煤供应链协同一体化运行风险管理研究第149-179页
    6.1 电煤供应链协同一体化运行风险识别与分析第149-155页
        6.1.1 电煤供应链风险识别方法第149-150页
        6.1.2 电煤供应链风险因素确定与分析第150-155页
    6.2 电煤供应链协同一体化运行风险评价研究第155-163页
        6.2.1 电煤供应链协同一体化运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第155-159页
        6.2.2 电煤供应链协同一体化运行风险评价指标预处理方法第159页
        6.2.3 基于熵权法的电煤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第159-160页
        6.2.4 基于物元可拓-TOPSIS法的电煤供应链风险评价模型第160-163页
    6.3 实证分析第163-172页
        6.3.1 实证企业介绍第163-165页
        6.3.2 风险评价指标数据预处理第165-167页
        6.3.3 风险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第167-172页
    6.4 电煤供应链协同一体化运行风险管控策略第172-176页
        6.4.1 内部运行风险管控策略设计第172-174页
        6.4.2 外部环境风险管控策略设计第174页
        6.4.3 整体运营风险管控策略设计第174-176页
    6.5 本章小结第176-179页
7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网络及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第179-229页
    7.1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网络的构建第179-189页
        7.1.1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网络构建的意义第179-180页
        7.1.2 电煤流通供应协同网络价值趋向分析第180-184页
        7.1.3 电煤流通供应的协同网络模型第184-189页
    7.2 电煤流通供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189-199页
        7.2.1 电煤流通供应的绩效评价原则第189-192页
        7.2.2 电煤流通供应的绩效评价流程第192-194页
        7.2.3 电煤流通供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194-199页
    7.3 电煤流通供应网络的绩效评价方法第199-208页
        7.3.1 电煤流通供应网络绩效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第199-202页
        7.3.2 电煤流通供应网络绩效评价指标的处理及权重确定第202-204页
        7.3.3 电煤流通供应网络谐和度第204-208页
    7.4 实证分析第208-227页
        7.4.1 评价指标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第208-210页
        7.4.2 指标数据的评价过程第210-221页
        7.4.3 电煤流通供应网络谐和度评价结果分析第221-227页
    7.5 本章小结第227-229页
8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229-233页
参考文献第233-241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41-245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245页

论文共2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我国煤电产权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中国交通碳减排压力与碳排放转移时空演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