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我国煤电产权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 | 第14-17页 |
1.2 技术路线与内容安排 | 第17-1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9-22页 |
2 相关概念、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22-3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2-27页 |
2.1.1 纵向一体化与外包 | 第22-24页 |
2.1.2 中间品交易与治理结构 | 第24-25页 |
2.1.3 产权与企业控制权 | 第25-26页 |
2.1.4 序贯生产 | 第26-27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7-32页 |
2.2.1 不完全契约理论及其相关模型 | 第27-30页 |
2.2.2 关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简要评述 | 第30-32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32-38页 |
2.3.1 国外相关文献 | 第32-34页 |
2.3.2 国内相关文献 | 第34-36页 |
2.3.3 煤电产权一体化研究文献的简要评述 | 第36-38页 |
3 我国煤、电产业的现状 | 第38-56页 |
3.1 煤炭产业的现状 | 第38-43页 |
3.1.1 市场供需与运行情况 | 第38-40页 |
3.1.2 市场化历程与市场结构 | 第40-43页 |
3.2 燃煤发电产业的现状 | 第43-49页 |
3.2.1 市场供需与运行情况 | 第43-45页 |
3.2.2 市场化历程与市场结构 | 第45-49页 |
3.3 煤电产权一体化的现状 | 第49-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4 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下的煤电产权一体化理论分析 | 第56-80页 |
4.1 煤电产权一体化的内在机理 | 第56-68页 |
4.1.1 燃煤发电产品的商品属性及其影响 | 第56-58页 |
4.1.2 煤电价值链的序贯生产属性及其影响 | 第58-64页 |
4.1.3 契约的不完全性及其影响 | 第64-67页 |
4.1.4 煤电产权一体化的逻辑 | 第67-68页 |
4.2 煤电产权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第68-78页 |
4.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68-73页 |
4.2.2 模型及其分析 | 第73-77页 |
4.2.3 煤电产权一体化影响因素: 产品维度 | 第77-7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5 煤电产权一体化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第80-96页 |
5.1 待检验命题 | 第80-82页 |
5.2 实证模型 | 第82-84页 |
5.3 样本、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 第84-89页 |
5.3.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第84页 |
5.3.2 变量指标 | 第84-86页 |
5.3.3 描述性统计 | 第86-89页 |
5.4 计量结果及分析 | 第89-94页 |
5.4.1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89-93页 |
5.4.2 稳健性检验及分析 | 第93-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6 煤电产权一体化的经济绩效评价与政策建议 | 第96-108页 |
6.1 煤电产权一体化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 第96-100页 |
6.2 煤电产权一体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6.3 促进煤电产权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 第104-10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7 研究结论 | 第108-110页 |
7.1 基本结论 | 第108-109页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8-12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