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1.1 地下水资源利用概况 | 第12-13页 |
1.1.2 地下水污染概况 | 第13-15页 |
1.1.3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简介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完成的主要实验 | 第17-19页 |
第2章 水中氨氮和腐殖酸的去除研究进展 | 第19-37页 |
2.1 地下水中氨氮和腐殖酸的来源及其危害 | 第19-21页 |
2.1.1 地下水中氨氮和腐殖酸的来源 | 第19-20页 |
2.1.2 地下水中氨氮和腐殖酸的危害 | 第20-21页 |
2.2 水中氨氮的主要去除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2.2.1 吸附法 | 第22-25页 |
2.2.2 电化学法 | 第25-26页 |
2.3 水中腐殖酸的主要去除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2.3.1 吸附法 | 第27-28页 |
2.3.2 电化学氧化法 | 第28-29页 |
2.4 再生研究进展 | 第29-32页 |
2.4.1 吸附无机物再生 | 第29-31页 |
2.4.2 吸附有机物再生 | 第31-32页 |
2.5 渗透反应格栅技术 | 第32-37页 |
2.5.1 渗透反应格栅的结构 | 第32页 |
2.5.2 可渗透反应格栅材料的选择 | 第32-33页 |
2.5.3 可渗透反应格栅的研究进展 | 第33-37页 |
第3章 安徽凹凸棒石吸附水中低浓度氨氮的研究 | 第37-46页 |
3.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3.3.1 原料的表征 | 第40-42页 |
3.3.2 吸附平衡时间与吸附动力学 | 第42页 |
3.3.3 凹凸棒石用量对吸附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4 pH值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5 温度的影响 | 第44页 |
3.3.6 凹凸棒石吸附氨氮的等温线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蛭石/凹凸棒石吸附氨氮和腐殖酸混合液的研究 | 第46-56页 |
4.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第4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4.3.1 吸附平衡时间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2 蛭石/凹凸棒石用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3 pH值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4 温度的影响 | 第50页 |
4.3.5 蛭石/凹凸棒石吸附氨氮和腐殖酸的吸附等温线 | 第50-52页 |
4.3.6 蛭石/凹凸棒石吸附氨氮的热力学分析 | 第52-54页 |
4.3.7 蛭石/凹凸棒石吸附腐殖酸的热力学分析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蛭石吸附氨氮和凹凸棒石吸附腐殖酸的柱实验研究 | 第56-69页 |
5.1 柱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5.1.1 柱结构设计 | 第57-58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5.1.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58-59页 |
5.2 蛭石去除氨氮的柱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5.2.1 蛭石粒径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2 柱高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0-61页 |
5.2.3 氨氮初始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 凹凸棒石去除腐殖酸的柱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5.3.1 粒径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2-64页 |
5.3.2 柱高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4-66页 |
5.3.3 腐殖酸初始浓度对去除的影响 | 第66-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电化学法静态去除氨氮和腐殖酸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 第69-82页 |
6.1 实验原理 | 第69页 |
6.2 实验装置 | 第69-70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70页 |
6.4 电化学法去除水中氨氮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0-74页 |
6.4.1 板间电压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0-71页 |
6.4.2 电解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1-72页 |
6.4.3 初始pH值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2页 |
6.4.4 初始氨氮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2-73页 |
6.4.5 电化学法去除氨氮的机理探讨 | 第73-74页 |
6.5 电化学法去除水中腐殖酸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4-81页 |
6.5.1 板间电压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4-75页 |
6.5.2 电解时间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5页 |
6.5.3 初始pH值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5-76页 |
6.5.4 初始腐殖酸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76-77页 |
6.5.5 电化学法除腐殖酸的机理探讨 | 第77-8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7章 电化学法再生蛭石、凹凸棒石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 第82-107页 |
7.1 电化学再生吸附氨氮后的蛭石 | 第82-94页 |
7.1.1实验装置 | 第82-83页 |
7.1.2 吸附氨氮的蛭石的制备 | 第83页 |
7.1.3 铝板和钛板为电极的实验 | 第83-87页 |
7.1.4 再生机理探讨 | 第87-94页 |
7.2 电化学法再生吸附腐殖酸的凹凸棒石 | 第94-105页 |
7.2.1 吸附腐殖酸的凹凸棒石的制备 | 第94页 |
7.2.2 铝板和钛板为电极的实验 | 第94-97页 |
7.2.3 再生机理探讨 | 第97-105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8章 蛭石、凹凸棒石动态吸附水中低浓度氨氮、腐殖酸及电化学法再生研究 | 第107-116页 |
8.1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第107-108页 |
8.1.1 实验装置 | 第107-108页 |
8.1.2 动态吸附实验方法 | 第108页 |
8.1.3 动态脱附再生实验方法 | 第108页 |
8.1.4 动态吸附量及动态再生率的计算方法 | 第108页 |
8.2 蛭石动态吸附水中低浓度氨氮及再生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2页 |
8.2.1 蛭石动态吸附氨氮实验 | 第108-109页 |
8.2.2 电压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8.2.3 电极距离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8.3 凹凸棒石动态吸附水中低浓度腐殖酸及再生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2-115页 |
8.3.1 凹凸棒石动态吸附腐殖酸实验 | 第112页 |
8.3.2 电压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8.3.3 电极距离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8.4 动态再生与静态再生对比 | 第115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16-119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16-117页 |
9.2 主要创新点 | 第117页 |
9.3 存在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8页 |
附录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