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8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2.1 沉积体系与煤层气富集 | 第12-13页 |
1.2.2 构造对煤层气富集的控制 | 第13-15页 |
1.2.3 煤层高渗区预测 | 第15-17页 |
1.2.4 煤层气聚集的水动力条件 | 第17-19页 |
1.2.5 低煤阶生物成因煤层气 | 第19-21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3 主要工作量 | 第23页 |
1.4 研究进展及主要创新点 | 第23-28页 |
1.4.1 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4.2 创新点 | 第26-28页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8-36页 |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 | 第28页 |
2.2 研究区地层与含煤地层 | 第28-31页 |
2.2.1 研究区地层 | 第28页 |
2.2.2 含煤地层与煤层分布特征 | 第28-31页 |
2.3 研究区构造与岩浆活动 | 第31-34页 |
2.3.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31页 |
2.3.2 构造演化史 | 第31页 |
2.3.3 岩浆活动 | 第31-33页 |
2.3.4 煤化作用史 | 第33-34页 |
2.4 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 | 第34-36页 |
3 含煤地层沉积体系与煤层气富集 | 第36-60页 |
3.1 含煤地层沉积体系及沉积相 | 第36-38页 |
3.1.1 岩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36页 |
3.1.2 沉积体系及沉积相 | 第36-38页 |
3.2 含煤地层沉积体系控气作用 | 第38-60页 |
3.2.1 沉积体系控制聚煤规律 | 第38-48页 |
3.2.2 沉积体系控制煤岩煤质分布 | 第48-55页 |
3.2.3 沉积体系控制煤层气储盖组合类型 | 第55-59页 |
3.2.4 沉积体系控制含水层分布 | 第59-60页 |
4 含煤地层水动力条件及其控气作用 | 第60-72页 |
4.1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特征 | 第60-61页 |
4.2 含煤地层水动力条件 | 第61-65页 |
4.2.1 水动力条件的区域分布 | 第61-63页 |
4.2.2 水动力条件的层域分布 | 第63-65页 |
4.3 含煤地层水动力控气作用 | 第65-72页 |
4.3.1 研究区含煤地层水成因 | 第65页 |
4.3.2 中南部中高煤阶水动力控气作用 | 第65-68页 |
4.3.3 北部中低煤阶水动力控气作用 | 第68-71页 |
4.3.4 水动力条件对不同煤阶煤层气控气作用的差异 | 第71-72页 |
5 大宁—吉县地区地应力分布与煤层渗透率 | 第72-81页 |
5.1 大宁—吉县地区构造特征 | 第72-73页 |
5.2 大宁—吉县地区古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 第73-75页 |
5.2.1 古构造运动期次 | 第73页 |
5.2.2 古构造应力场恢复 | 第73-75页 |
5.3 大宁—吉县地区现今地应力分布特征 | 第75-78页 |
5.3.1 现今地应力随深度变化 | 第75-77页 |
5.3.2 垂直应力与水平应力之间的关系 | 第77-78页 |
5.4 煤储层渗透性与现今地应力之间的关系 | 第78-81页 |
6 东北缘煤层气成因及有利勘探方向 | 第81-92页 |
6.1 保德地区煤层气成因判别 | 第81-87页 |
6.1.1 地质概况 | 第81页 |
6.1.2 样品及分析方法 | 第81-82页 |
6.1.3 煤层气组分与同位素组成 | 第82-84页 |
6.1.4 煤层气成因探讨 | 第84-87页 |
6.2 北部低煤阶生物气勘探前景分析 | 第87-92页 |
6.2.1 北部地区基本地质条件 | 第87-90页 |
6.2.2 北部地区生物气勘探有利方向 | 第90-92页 |
7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与目标优选 | 第92-105页 |
7.1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 | 第92-99页 |
7.1.1 资源量计算方法 | 第92页 |
7.1.2 计算单元的划分 | 第92-93页 |
7.1.3 关键参数的确定 | 第93-94页 |
7.1.4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结果 | 第94-99页 |
7.4 有利目标优选 | 第99-105页 |
7.4.1 煤层气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99-100页 |
7.4.2 煤层气目标区优选方法和模型 | 第100-103页 |
7.4.3 有利目标区评价结果 | 第103-105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9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05-108页 |
8.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附录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