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5-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1 前言 | 第18-41页 |
1.1 植物干细胞与分生组织的发育 | 第18-21页 |
1.1.1 植物干细胞 | 第18页 |
1.1.2 茎端分生组织 | 第18-20页 |
1.1.2.1 茎端分生组织结构 | 第18-19页 |
1.1.2.2 茎端分生组织的分子调控网络 | 第19-20页 |
1.1.3 根端分生组织 | 第20-21页 |
1.1.3.1 根端分生组织结构 | 第20-21页 |
1.1.3.2 根端分生组织的分子调控网络 | 第21页 |
1.2 植物器官再生 | 第21-32页 |
1.2.1 植物细胞全能性与器官再生 | 第21-22页 |
1.2.2 自然界中植物再生 | 第22-23页 |
1.2.3 芽的再生及其机理 | 第23-28页 |
1.2.3.1 愈伤组织诱导形成 | 第24-27页 |
1.2.3.2 芽诱导形成 | 第27-28页 |
1.2.4 根的再生及其机理 | 第28-32页 |
1.2.4.1 早期信号转导 | 第28-29页 |
1.2.4.2 生长素积累 | 第29-30页 |
1.2.4.3 细胞命运转换 | 第30-32页 |
1.3 细胞分裂素 | 第32-37页 |
1.3.1 细胞分裂素合成 | 第32-33页 |
1.3.2 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 | 第33-37页 |
1.3.2.1 细胞分裂素受体AHKs及磷酸转运蛋白AHPs | 第34页 |
1.3.2.2 细胞分裂素响应调节因子ARRs | 第34-37页 |
1.4 生长素 | 第37-40页 |
1.4.1 生长素的生物合成 | 第37-38页 |
1.4.2 生长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YUCCAs | 第38-39页 |
1.4.3 生长素信号响应 | 第39-40页 |
1.5 目的意义 | 第40-4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1-74页 |
2.1 材料 | 第41-45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41页 |
2.1.2 菌株和质粒 | 第41页 |
2.1.3 生化试剂 | 第41-42页 |
2.1.4 培养基 | 第42页 |
2.1.5 实验引物 | 第42-4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5-74页 |
2.2.1 拟南芥种子无菌处理及组织培养 | 第45-46页 |
2.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6页 |
2.2.3 植物总RNA提取与反转录 | 第46-48页 |
2.2.3.1 Trizol法提取植物总RNA | 第46-47页 |
2.2.3.2 RNA的反转录 | 第47-48页 |
2.2.4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8-54页 |
2.2.4.1 PCR引物设计 | 第48页 |
2.2.4.2 PCR扩增目的片段 | 第48-49页 |
2.2.4.3 PCR产物回收纯化 | 第49-50页 |
2.2.4.4 连接反应 | 第50页 |
2.2.4.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0-51页 |
2.2.4.6 连接产物转化 | 第51-52页 |
2.2.4.7 菌落PCR鉴定 | 第52页 |
2.2.4.8 质粒DNA的提取 | 第52-53页 |
2.2.4.9 酶切回收 | 第53页 |
2.2.4.10 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连接 | 第53-54页 |
2.2.5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遗传转化 | 第54-56页 |
2.2.5.1 根癌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4-55页 |
2.2.5.2 根癌农杆菌GV3101感受态细胞转化 | 第55页 |
2.2.5.3 拟南芥遗传转化 | 第55-56页 |
2.2.5.4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鉴定 | 第56页 |
2.2.6 石蜡切片的制备和观察 | 第56-57页 |
2.2.6.1 取材固定 | 第56页 |
2.2.6.2 材料包埋 | 第56-57页 |
2.2.6.3 脱蜡染色 | 第57页 |
2.2.7 反转录实时定量PCR | 第57-58页 |
2.2.7.1 定量引物的设计 | 第57-58页 |
2.2.7.2 反转录实时定量PCR反应条件 | 第58页 |
2.2.8 凝胶阻滞迁移实验 | 第58-60页 |
2.2.8.1 探针合成 | 第58-59页 |
2.2.8.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59页 |
2.2.8.3 聚丙烯酰胺凝胶转膜及交联 | 第59页 |
2.2.8.4 显色 | 第59-60页 |
2.2.9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 第60-62页 |
2.2.10 酵母单杂交 | 第62-64页 |
2.2.10.1 pAbAi-Bait的质粒构建及线性化 | 第62页 |
2.2.10.2 Y1H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62-63页 |
2.2.10.3 酵母菌的转化及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63页 |
2.2.10.4 pAbAi-Bait酵母菌株的AbAr抗性表达检测 | 第63页 |
2.2.10.5 制备pAbAi-Bait酵母感受态细胞及pDEST-GADT7的转化 | 第63-64页 |
2.2.11 瞬时激活实验 | 第64-67页 |
2.2.11.1 拟南芥原生质体瞬时转化 | 第64-66页 |
2.2.11.2 LUC/REN活性检测 | 第66页 |
2.2.11.3 烟草瞬时激活实验 | 第66-67页 |
2.2.12 拟南芥原位杂交实验 | 第67-72页 |
2.2.12.1 固定原位材料 | 第67页 |
2.2.12.2 包埋原位材料 | 第67-68页 |
2.2.12.3 原位切片 | 第68页 |
2.2.12.4 原位探针标记 | 第68-70页 |
2.2.12.5 原位脱蜡、消化、乙酰化和杂交 | 第70-72页 |
2.2.12.6 原位杂交洗片 | 第72页 |
2.2.12.7 原位杂交检测 | 第72页 |
2.2.13 半薄切片 | 第72-7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4-105页 |
3.1 B类ARRS在芽诱导形成阶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第74-78页 |
3.1.1 B类ARRs在芽再生过程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 第74-75页 |
3.1.2 诱导沉默B类ARRs的表达,芽再生受到抑制 | 第75-77页 |
3.1.3 B类ARRs在芽诱导形成的极早期起重要作用 | 第77-78页 |
3.2 B类ARRS通过调控WUS的表达控制拟南芥芽的再生 | 第78-82页 |
3.2.1 B类ARRs突变体芽再生过程中WUS表达水平分析 | 第78-79页 |
3.2.2 am-ARR1/10/12转基因植株芽诱导过程中WUS表达模式分析 | 第79-80页 |
3.2.3 am-ARR1/10/12在SIM诱导培养24h后WUS表达模式分析 | 第80-81页 |
3.2.4 过表达WUS互补arr1/12再生表型 | 第81-82页 |
3.3 B类ARRS直接激活WUS的转录 | 第82-88页 |
3.3.1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分析B类ARRs在体内结合WUS的启动子 | 第82-83页 |
3.3.2 凝胶阻滞迁移实验分析B类ARRs直接结合WUS的启动子 | 第83-84页 |
3.3.3 酵母单杂交实验分析B类ARRs对于WUS的调控作用 | 第84-85页 |
3.3.4 瞬时激活实验分析B类ARRs对于WUS的直接调控作用 | 第85-86页 |
3.3.5 启动子突变实验分析B类ARRs与WUS启动子的结合位点 | 第86-88页 |
3.4 B类ARRS通过抑制YUCCAs的表达限制组织中心区域生长素的积累 | 第88-94页 |
3.4.1 YUCCAs在芽再生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分析 | 第88-89页 |
3.4.2 B类ARRs与YUCs在芽再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9页 |
3.4.3 B类ARRs突变体芽再生过程中YUC4表达模式分析 | 第89-91页 |
3.4.4 B类ARRs的突变体芽再生过程中生长素分布模式分析 | 第91页 |
3.4.5 B类ARRs调控YUC1和YUC4的时空表达模式对于芽的再生是必需的 | 第91-94页 |
3.4.6 YUC1和YUC4在B类ARRs下游起作用 | 第94页 |
3.5 B类ARRS直接抑制YUCCAs的表达 | 第94-99页 |
3.5.1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分析B类ARRs对于YUC1、YUC4的调控作用 | 第94-96页 |
3.5.2 凝胶阻滞迁移实验分析B类ARRs对于YUC4的调控作用 | 第96-97页 |
3.5.3 酵母单杂交实验分析B类ARRs对于YUC4的调控作用 | 第97-98页 |
3.5.4 启动子突变实验分析B类ARRs对于YUC4的调控作用 | 第98页 |
3.5.5 B类ARRs通过与YUC4启动子GAT(T/C)结合调控芽的再生 | 第98-99页 |
3.6 B类ARRS在植株中维持茎端分生组织发育 | 第99-105页 |
3.6.1 植株中B类ARRs、WUS表达模式分析 | 第99-100页 |
3.6.2 植株中B类ARRs通过调控WUS的转录维持组织中心细胞的特性 | 第100页 |
3.6.3 植株中B类ARRs通过直接调控WUS来维持茎端分生组织的大小 | 第100-102页 |
3.6.4 植株中B类ARRs通过调控YUCs的转录影响组织中心细胞的特性 | 第102-104页 |
3.6.5 植株中B类ARRs体内直接调控YUC4的表达影响茎端分生组织的发育 | 第104-105页 |
4 讨论 | 第105-109页 |
4.1 芽诱导形成阶段B类ARRS对WUS的表达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 第105页 |
4.2 B类ARRS介导的WUS的转录需要RE1和RE2调控因子 | 第105-106页 |
4.3 ARR1、ARR10和ARR12是双向转录调控因子 | 第106页 |
4.4 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对于茎端干细胞微环境形成的调控网络 | 第106-109页 |
5 结论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