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鱼腥蓝细菌碱性/中性蔗糖酶InvA和InvB的结构酶学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部分 鱼腥蓝细菌碱性/中性蔗糖酶InvA和InvB的结构与催化机制研究第13-89页
    第一章 InvA和InvB研究背景第13-33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蔗糖代谢第13-18页
            1.2.1 植物中的蔗糖代谢第13-16页
            1.2.2 蓝细菌中的蔗糖代谢第16-18页
            1.2.3 变形菌中的蔗糖代谢第18页
        1.3 蔗糖酶的研究第18-24页
            1.3.1 酸性蔗糖酶第19-21页
            1.3.2 碱性/中性蔗糖酶第21-24页
        1.4 鱼腥蓝细菌碱性/中性蔗糖酶InvA和InvB第24-33页
            1.4.1 研究进展第25-29页
            1.4.2 InvA和InvB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9-33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与方法第33-43页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第33-34页
            2.1.1 质粒和菌株第33页
            2.1.2 酶与其它实验试剂第33页
            2.1.3 仪器设备第33-34页
        2.2 实验方法第34-43页
            2.2.1 invA和invB基因的克隆及重组质粒的构建第34-37页
                2.2.1.1 引物设计第34-35页
                2.2.1.2 目的片段PCR第35页
                2.2.1.3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35-37页
                2.2.1.4 定点突变第37页
            2.2.2 InvA和InvB蛋白表达及纯化第37-38页
            2.2.3 蛋白部分酶解及截短版的构建第38页
            2.2.4 蛋白晶体初筛及优化第38-39页
            2.2.5 晶体X射线衍射数据收集及结构解析第39-40页
            2.2.6 酶活实验第40-41页
            2.2.7 序列、结构比对及进化分析第41-43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43-79页
        3.1 InvA和InvB的蛋白表达及纯化第43-44页
        3.2 InvA和InvB晶体学研究第44-55页
            3.2.1 全长蛋白的结晶、优化及X射线衍射第44-48页
            3.2.2 截短版蛋白的构建第48-51页
            3.2.3 截短版蛋白的结晶与优化第51-53页
            3.2.4 截短版蛋白的晶体衍射数据收集、处理及结构解析第53-55页
        3.3 InvA的结构分析第55-59页
            3.3.1 InvA整体结构第55-58页
            3.3.2 InvA活性口袋第58-59页
        3.4 InvA和InvB基本酶学性质的研究第59-63页
            3.4.1 酶学参数的测定第59-62页
            3.4.2 催化位点的鉴定及催化机制的预测第62-63页
        3.5 InvA底物特异性的研究第63-67页
        3.6 碱性/中性蔗糖酶的分类研究第67-68页
        3.7 InvB与InvA的结构比较第68-72页
            3.7.1 整体结构比较第68-70页
            3.7.2 活性位点结构比较第70-72页
        3.8 InvB酶学特性及其与固氮的联系第72-75页
            3.8.1 Arg430赋予InvB更高的催化活性第72-74页
            3.8.2 InvB更高的催化活性可能是异形胞分化和固氮所需第74-75页
        3.9 碱性/中性蔗糖酶的进化分析第75-77页
        3.10 本章小结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9页
第二部分 斑马鱼穿孔蛋白Aep1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第89-117页
    第四章 Aep1研究背景第89-97页
        4.1 穿孔蛋白概述第89-91页
            4.1.1 穿孔蛋白的基本特征第89-90页
            4.1.2 穿孔蛋白的受体识别第90-91页
        4.2 Aerolysin家族穿孔蛋白第91-93页
            4.2.1 基本概述第91页
            4.2.2 结构与穿孔机制研究第91-93页
        4.3 斑马鱼aerolysin类穿孔蛋白Aep1第93-97页
            4.3.1 Aep1研究进展第93-94页
            4.3.2 Aep1待解决的问题第94-97页
    第五章 实验材料、设备与方法第97-101页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第97页
        5.2 实验方法第97-101页
            5.2.1 酵母原生质体的制备第97页
            5.2.2 去垢剂筛选第97-98页
            5.2.3 Aep1八体制备第98页
            5.2.4 负染及冷冻电镜第98-99页
            5.2.5 Man_8NAG_2 (M8B)的制备第99页
            5.2.6 ELISA实验第99页
            5.2.7 Aep1与M8B复合物晶体获得、数据收集及处理第99-101页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第101-113页
        6.1 Aep1八体的制备及电镜观察第101-107页
            6.1.1 去垢剂的筛选第101-103页
            6.1.2 Aep1八体的纯化第103-106页
            6.1.3 Aep1八体的负染及冷冻电镜观察第106-107页
        6.2 Aep1天然受体的研究第107-113页
            6.2.1 Man_8NAG_2 (M8B)的制备第107-108页
            6.2.2 Aep1与M8B相互作用的检测第108-109页
            6.2.3 Aep1与M8B复合物晶体结构研究第109-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7页
第三部分 其它工作第117-120页
    第七章 七鳃鳗胞嘧啶脱氨酶CDA1和CDA2的结构和序列偏好性研究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0页
附录第120-129页
致谢第129-13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学术会议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机器学习方法预测拟南芥功能关联互作组和基于网络驱动的组学数据分析系统
下一篇:拟南芥B类ARRs调控茎端分生组织重塑与维持的分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