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缘起与背景 | 第11-15页 |
1.1.1 课题缘起 | 第12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 相关概念解释 | 第19-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2 监测理论与方法 | 第23-31页 |
2.1 监测的理论框架 | 第23-24页 |
2.2 监测的作用与意义 | 第24-25页 |
2.3 对重庆村镇集约化建设进行监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5-28页 |
2.3.1 监测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2.3.2 监测的可行性 | 第27-28页 |
2.4 监测方法的选择 | 第28-30页 |
2.4.1 参与式监测的概念 | 第28-29页 |
2.4.2 基于结果的监测方法 | 第29页 |
2.4.3 监测流程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集约化建设的背景与目的 | 第31-49页 |
3.1 城乡统筹发展是集约化建设的大背景 | 第31-42页 |
3.1.1 城乡统筹的含义 | 第31-33页 |
3.1.2 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33-39页 |
3.1.3 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 第39-42页 |
3.2 集约化建设是对“统筹城乡”的地方性解读 | 第42-44页 |
3.2.1 重庆村镇空间分布的现状不利于经济发展 | 第42-43页 |
3.2.2 成渝城乡统筹区的建立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 第43-44页 |
3.3 村镇集约化建设的目的 | 第44-47页 |
3.3.1 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44-45页 |
3.3.2 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 | 第45-46页 |
3.3.3 是对城市化的补充和完善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重庆村镇集约化建设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 第49-101页 |
4.1 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 第49页 |
4.2 农村建设类指标体系研究相关综述 | 第49-51页 |
4.3 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51-53页 |
4.3.1 针对性和综合性原则 | 第52页 |
4.3.2 独立性和代表性原则 | 第52页 |
4.3.3 可获取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 第52页 |
4.3.4 可量化和可比性原则 | 第52页 |
4.3.5 以人为本原则 | 第52-53页 |
4.3.6 导向性原则 | 第53页 |
4.4 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 第53页 |
4.5 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 第53-55页 |
4.6 土地监测指标初选 | 第55-71页 |
4.6.1 中国农村土地现状 | 第55-56页 |
4.6.2 农村土地集约化 | 第56-63页 |
4.6.3 土地集约化建设的问题 | 第63-71页 |
4.6.4 土地集约化建设监测指标 | 第71页 |
4.7 产业监测指标初选 | 第71-85页 |
4.7.1 产业集约化建设 | 第72页 |
4.7.2 产业集群化监测 | 第72-76页 |
4.7.3 产业结构监测 | 第76-81页 |
4.7.4 产业集约化的潜在问题 | 第81-84页 |
4.7.5 产业集约化建设监测指标 | 第84-85页 |
4.8 居住监测指标初选 | 第85-100页 |
4.8.1 农村分散居住现状及成因 | 第85-91页 |
4.8.2 居住集约化监测 | 第91-97页 |
4.8.3 建设的问题 | 第97-99页 |
4.8.4 建设监测指标 | 第99-100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5 监测指标体系的校正 | 第101-115页 |
5.1 指标校正方法的选择 | 第101-102页 |
5.1.1 同行评议法 | 第101页 |
5.1.2 德尔菲法 | 第101-102页 |
5.1.3 层次分析法 | 第102页 |
5.2 德尔菲法指标校正模型建构 | 第102-103页 |
5.3 专家意见征询表设计 | 第103-104页 |
5.4 第一轮专家统计结果分析与校正 | 第104-108页 |
5.4.1 土地指标体系分析 | 第104-105页 |
5.4.2 产业指标体系分析 | 第105-107页 |
5.4.3 居住指标体系分析 | 第107-108页 |
5.5 第二轮专家统计结果分析与校正 | 第108-112页 |
5.5.1 土地指标体系分析 | 第109-110页 |
5.5.2 产业指标体系分析 | 第110-111页 |
5.5.3 居住指标体系分析 | 第111-11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2-115页 |
6 集约化建设监测实例研究 | 第115-125页 |
6.1 重庆市万州区铁峰乡发展状况 | 第115-119页 |
6.1.1 铁峰乡概况与历史沿革 | 第115-116页 |
6.1.2 铁峰乡发展概况 | 第116-119页 |
6.2 铁峰乡集约化建设监测指标选取 | 第119-120页 |
6.3 铁峰乡集约化建设监测报告 | 第120-12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7 结语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
附录 | 第133-137页 |
A. 德尔菲法第一轮意见咨询表 | 第133-137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