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2.3 “城中村”概念的界定 | 第18页 |
1.3 基本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1.3.1 城市化理论 | 第18-20页 |
1.3.2 人文生态学理论 | 第20页 |
1.3.3 社会认同理论 | 第20-21页 |
1.4 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重庆市主城区城中村的发展历程及形成原因 | 第24-36页 |
2.1 重庆市主城区城中村的概况 | 第24-26页 |
2.1.1 基本情况 | 第24页 |
2.1.2 重庆市城中村的演变历程 | 第24-26页 |
2.2 城中村的主要问题 | 第26-31页 |
2.2.1 缺乏统筹规划,浪费城市土地资源 | 第26-28页 |
2.2.2 居住环境质量差,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 第28-29页 |
2.2.3 人口结构复杂,治安问题严重 | 第29-30页 |
2.2.4 教育素质低下,精神文化缺失 | 第30页 |
2.2.5 产业布局混乱,环境状况恶化 | 第30-31页 |
2.3 形成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2.3.1 粗放型城镇化迅速发展是客观原因 | 第31-32页 |
2.3.2 城乡二元化体制是根本原因 | 第32-33页 |
2.3.3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缺失是制度原因 | 第33-34页 |
2.3.4 村民对利益的追求加重了城中村问题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重庆市主城区城中村改造后现状及其效益评估 | 第36-70页 |
3.1 重庆市城中村改造概况 | 第36-42页 |
3.1.1 重庆市城中村改造模式简介 | 第37-40页 |
3.1.2 重庆市主城区城中村改造的进程 | 第40-41页 |
3.1.3 重庆市主城区城中村改造的困境 | 第41-42页 |
3.2 改造案例研究 | 第42-56页 |
3.2.1 改造案例 | 第42-49页 |
3.2.2 生活情况现状 | 第49-56页 |
3.2.3 村集体经济现状 | 第56页 |
3.3 改造对参与主体的影响 | 第56-59页 |
3.3.1 对原住民的影响 | 第56-58页 |
3.3.2 对外来人口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 城中村改造的效益评估 | 第59-64页 |
3.4.1 城中村改造的积极效益 | 第59-62页 |
3.4.2 城中村改造后的主要问题 | 第62-64页 |
3.5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 第64-68页 |
3.5.1 忽略了城中村问题的复杂性 | 第64页 |
3.5.2 前期工作准备不足 | 第64页 |
3.5.3 拆迁补偿标准与市场脱节 | 第64-65页 |
3.5.4 改造区居民自身能力不足以及相关预案措施不完善 | 第65-66页 |
3.5.5 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不完善 | 第66页 |
3.5.6 村民的权利不受重视 | 第66-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4 重庆市城中村改造后的发展诉求 | 第70-80页 |
4.1 关注城中村改造后续发展的必要性 | 第70-71页 |
4.1.1 是建立健全法制的必然要求 | 第70页 |
4.1.2 是落实村民市民化的必然要求 | 第70-71页 |
4.1.3 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 第71页 |
4.2 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诉求 | 第71-73页 |
4.2.1 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 第71-72页 |
4.2.2 产权制度改革的诉求 | 第72页 |
4.2.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诉求 | 第72-73页 |
4.3 农民以及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诉求 | 第73-78页 |
4.3.1 经济利益诉求 | 第73页 |
4.3.2 政治利益诉求 | 第73-75页 |
4.3.3 教育、文化利益诉求 | 第75-76页 |
4.3.4 城市身份认同诉求 | 第76-77页 |
4.3.5 外来人口住房需求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5 对重庆市城中村改造的建议 | 第80-88页 |
5.1 改造认识的转变 | 第80-81页 |
5.1.1 认清改造目标 | 第80页 |
5.1.2 明确地方政府的权利与义务 | 第80-81页 |
5.1.3 扶持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 | 第81页 |
5.2 改造策略的转变 | 第81-88页 |
5.2.1 积极推进集体经济机构重组,促进经济融合 | 第81-82页 |
5.2.2 加强对村民的社会援助、促进文化融合 | 第82-84页 |
5.2.3 强化公共参与机制,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 第84-85页 |
5.2.4 推动公租房建设,保障外来人口居住需要 | 第85-86页 |
5.2.5 优化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 第86-88页 |
6 结论及其局限性 | 第88-90页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第88-89页 |
6.1.1 研究结论 | 第88-89页 |
6.1.2 研究创新点 | 第89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附录 | 第96-97页 |
A. 重庆市“城中村”改造后村民生活情况调查 | 第96-97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