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

影子银行影响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1 导论第13-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1.2.1 理论意义第14-15页
        1.2.2 实践意义第15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5-17页
        1.3.1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 论文的难点和创新第17-18页
        1.4.1 论文的难点第17页
        1.4.2 论文的创新点第17-18页
2 理论回顾与研究综述第18-33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8-20页
        2.1.1 影子银行第18-19页
        2.1.2 货币政策目标第19-20页
    2.2 货币政策传导的一般理论第20-24页
        2.2.1 利率传导机制第21页
        2.2.2 汇率传导机制第21-22页
        2.2.3 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第22页
        2.2.4 信贷传导机制第22-24页
    2.3 国外研究综述第24-28页
        2.3.1 影子银行体系研究第24-25页
        2.3.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现的关系研究第25-27页
        2.3.3 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原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局限性研究第27-28页
    2.4 国内研究综述第28-32页
        2.4.1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研究第28-29页
        2.4.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实现的关系研究第29-30页
        2.4.3 影子银行体系影响下原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局限性研究第30-31页
        2.4.4 关于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研究第31-32页
    2.5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第32-33页
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机理第33-44页
    3.1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作用机理第33-38页
        3.1.1 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第33-35页
        3.1.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第35-36页
        3.1.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第36-38页
    3.2 影子银行背景下重新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必要性第38页
    3.3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经验借鉴第38-39页
    3.4 重新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标准第39-44页
        3.4.1 可测性第40-41页
        3.4.2 可控性第41-42页
        3.4.3 相关性第42-43页
        3.4.4 抗干扰性第43-44页
4 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44-54页
    4.1 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界定及测度第44-45页
    4.2 影子银行与社会融资规模的关联分析第45-46页
    4.3 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必要性第46-48页
    4.4 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第48-54页
        4.4.1 社会融资规模的可测性第48-52页
        4.4.2 社会融资规模的可控性第52-53页
        4.4.3 社会融资规模的相关性第53-54页
5 实证分析第54-65页
    5.1 计量模型设定第54-55页
        5.1.1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第54页
        5.1.2 数据处理第54-55页
        5.1.3 模型说明第55页
    5.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第55-56页
    5.3 滞后阶数的判断第56页
    5.4 格兰杰因果检验第56-58页
    5.5 模型建立第58页
    5.6 协整检验第58-59页
    5.7 脉冲响应函数第59-62页
    5.8 方差分解第62-63页
    5.9 小结第63-65页
6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第65-68页
    6.1 研究结论第65页
    6.2 政策建议第65-68页
        6.2.1 提升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认知度第66页
        6.2.2 界定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口径和范围第66-67页
        6.2.3 构建并深化执行部门协同机制第67页
        6.2.4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市场建设第67-68页
7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8-70页
    7.1 研究不足第68页
    7.2 研究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攻硕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信银行南京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鲁东银行大堂服务流程再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