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0页 |
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 | 第7-8页 |
3 研究方法和创作路径 | 第8-9页 |
4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9-10页 |
第一章 普罗科菲耶夫生平简介及托卡塔的历史发展脉络 | 第10-18页 |
1.1 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生涯 | 第10-13页 |
1.2 托卡塔体裁的产生及历史发展脉络 | 第13-17页 |
1.2.1 托卡塔的概念 | 第13-14页 |
1.2.2 托卡塔体裁的产生及历史发展脉络 | 第14-17页 |
1.3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音乐的发展状况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OP.11)分析 | 第18-40页 |
2.1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的创作背景及体裁分析 | 第18-20页 |
2.1.1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的创作背景 | 第18页 |
2.1.2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的体裁分析 | 第18-19页 |
2.1.3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在其作品中的地位 | 第19-20页 |
2.2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音乐要素分析 | 第20-38页 |
2.2.1 曲式结构 | 第20-24页 |
2.2.2 调性、和声 | 第24-25页 |
2.2.3 旋律 | 第25-30页 |
2.2.4 音乐素材形式 | 第30-33页 |
2.2.5 小结: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对传统托卡塔的继承与创新——以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以及舒曼《托卡塔》(Op.7)分析为例 | 第33-38页 |
2.3 时代背景下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的审美趣味分析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OP.11)的演奏诠释及练习意义 | 第40-52页 |
3.1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敲击性弹奏分析 | 第40-44页 |
3.1.1 敲击性因素在普罗科菲耶夫钢琴曲目中的重要地位 | 第40-44页 |
3.1.2 敲击式弹奏——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演奏的“灵魂” | 第44页 |
3.2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演奏诠释 | 第44-50页 |
3.2.1 触键诠释 | 第44-47页 |
3.2.2 速度与力度把握诠释 | 第47-49页 |
3.2.3 踏板使用诠释 | 第49-50页 |
3.3 普罗科菲耶夫《托卡塔》的练习意义 | 第50-52页 |
3.3.1 对提高手指技巧的意义 | 第50页 |
3.3.2 对提高近现代敲击性作品演奏能力的意义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