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写词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大蒜 | 第11页 |
1.2 果聚糖 | 第11-13页 |
1.2.1 果聚糖的应用 | 第11-12页 |
1.2.2 果聚糖的种类 | 第12-13页 |
1.3 植物中果聚糖代谢酶的类型和代谢途径 | 第13-16页 |
1.3.1 水解酶 | 第13页 |
1.3.2 合成酶 | 第13-16页 |
1.4 植物中果糖糖代谢酶的提取、分离、纯化手段 | 第16-20页 |
1.5 双向电泳在植物蛋白质分离中的现状 | 第20-24页 |
1.5.1 双向电泳的介绍 | 第20页 |
1.5.2 适合双向电泳的植物全蛋白的提取 | 第20-24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6.1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4页 |
1.6.2 意义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44页 |
2.1 技术研究路线 | 第25-26页 |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6-32页 |
2.2.1 材料 | 第26页 |
2.2.2 试剂 | 第26页 |
2.2.3 仪器 | 第26-27页 |
2.2.4 主要试剂的配制及标准曲线 | 第27-3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2-44页 |
2.3.1 HPLC-ELSD法测定 1-SST活力条件的确定 | 第32页 |
2.3.21-SST酶活力的测定 | 第32-33页 |
2.3.31-SST粗酶液的提取 | 第33页 |
2.3.4 大蒜 1-SST的硫酸铵沉淀存在部分鉴定 | 第33-34页 |
2.3.5 温度对大蒜 1-SST活力的影响 | 第34页 |
2.3.6 pH对大蒜 1-SST活力的影响 | 第34页 |
2.3.7 离子强度对大蒜 1-SST活力的影响 | 第34页 |
2.3.8 底物质量浓度对大蒜 1-SST活力的影响 | 第34页 |
2.3.9 薄层层析法(TLC)分离低果聚糖 | 第34-35页 |
2.3.10 硫酸铵分级沉淀大蒜果聚糖代谢酶 | 第35-36页 |
2.3.11 大蒜果聚糖代谢酶的分离纯化 | 第36页 |
2.3.12 适用于大蒜蛋白质的提取 | 第36-41页 |
2.3.13 大蒜果聚糖代谢酶的双向电泳操作步骤 | 第41-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6页 |
3.1 大蒜蔗糖﹕蔗糖 1-果糖基转移酶(1-SST)的酶学特征 | 第44-51页 |
3.1.1 HPLC-ELSD法可行性的鉴定 | 第44页 |
3.1.2 大蒜 1-SST的硫酸铵分级沉淀部分鉴定 | 第44-45页 |
3.1.3 大蒜 1-SST专一性鉴定 | 第45-47页 |
3.1.4 温度对大蒜 1-SST活力的影响 | 第47-48页 |
3.1.5 pH对大蒜 1-SST活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3.1.6 不同的NaCl浓度对大蒜 1-SST活力的影响 | 第49页 |
3.1.7 底物质量浓度对大蒜 1-SST活力的影响 | 第49-50页 |
3.1.8 大蒜 1-SST的米氏常数Km | 第50-51页 |
3.2 TLC法快速分离大蒜低果聚糖方法的选择 | 第51-53页 |
3.3 大蒜果聚糖代谢酶的分离纯化 | 第53-54页 |
3.4 大蒜蛋白质电泳 | 第54-56页 |
3.4.1 大蒜蛋白质不同硫酸铵部分的SDS-PAGE电泳 | 第54页 |
3.4.2 大蒜蛋白质的双向电泳 | 第54-56页 |
4 讨论 | 第56-60页 |
4.1 大蒜 1-SST酶学特征的评价 | 第56-58页 |
4.2 TLC法快速检测大蒜低果聚糖 | 第58页 |
4.3 大蒜果聚糖代谢酶的分离纯化 | 第58页 |
4.4 大蒜蛋白质电泳的讨论 | 第58-60页 |
5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页 |
实习期间待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