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QX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疫苗株鸡胚传代致弱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符号说明第8-10页
文献综述第10-20页
    1. 传染性支气管炎国内外流行概况第10-12页
        1.1 国外IB的流行情况第10-11页
        1.2 国内IB的流行情况第11-12页
    2.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第12-17页
        2.1 病毒的生物学分类第12-13页
        2.2 病毒粒子结构第13页
        2.3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转录机制第13-14页
        2.4 病毒的变异机制第14-15页
        2.5 病毒编码的主要蛋白及功能第15-17页
        2.6 病毒的非编码区及其生物学功能第17页
    3. RNA病毒的反向遗传学技术研究进展第17-20页
        3.1 RNA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第17-18页
        3.2 冠状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第18-20页
第一章 不同代次IBV CK/CH/JS/2010/12株的全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第20-37页
    1 材料第20-21页
        1.1 病毒第20页
        1.2 SPF鸡胚第20页
        1.3 主要试验试剂第20-21页
        1.4 主要仪器第21页
    2 方法第21-25页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21-22页
        2.2 病毒RNA的提取及RT-PCR第22-25页
            2.2.1 病毒RNA的提取第22页
            2.2.2 RT-PCR第22-23页
            2.2.3 5’RACE和3’RACE第23-25页
        2.3 目的片段的克隆与鉴定第25页
        2.4 序列测定与分析第25页
        2.5 不同毒株之间遗传变异轨迹分析第25页
    3 结果第25-33页
        3.1 各代次毒株全基因的克隆与结构分析第25-27页
        3.2 各代次毒株全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第27页
        3.3 各基因变异分析第27-29页
            3.3.1 ORF1变异分析第27-28页
            3.3.2 ORF2变异分析第28页
            3.3.3 ORF3变异分析第28页
            3.3.4 ORF4变异分析第28-29页
            3.3.5 ORF5变异分析第29页
            3.3.6 ORF6变异分析第29页
            3.3.7 5’UTR和3’UTR的变异分析第29页
        3.4 不同毒株间遗传变异的比较分析第29-33页
    4 讨论第33-37页
第二章 IBV QXL株反向遗传平台的建立第37-48页
    1 材料第37-38页
        1.1 病毒第37页
        1.2 SPF鸡胚第37页
        1.3 主要试验试剂第37-38页
        1.4 主要仪器第38页
    2 方法第38-41页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38-39页
        2.2 病毒全长cDNA各片段的克隆与测序第39页
            2.2.1 病毒RNA的提取及RT-PCR第39页
            2.2.2 全基因组的克隆与测序第39页
        2.3 基因组全长cDNA的获取第39-40页
            2.3.1 rIBV-1~rIBV-13重组质粒的提取第39页
            2.3.2 rIBV-1~rIBV-13重组质粒的酶切第39-40页
            2.3.3 基因组全长cDNA的连接第40页
            2.3.4 基因组全长cDNA的鉴定第40页
        2.4 基因组全长cDNA的体外转录第40-41页
        2.5 病毒拯救及其鉴定第41页
        2.6 病毒滴度的测定第41页
    3 结果第41-45页
        3.1 全基因组分段扩增结果第41-42页
        3.2 基因组全长cDNA的连接第42-44页
            3.2.1 全长cDNA的获得第42-43页
            3.2.2 全长cDNA的鉴定第43-44页
        3.3 拯救病毒的鉴定第44-45页
        3.4 病毒滴度的测定第45页
    4 讨论第45-48页
全文总结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蒜果聚糖代谢酶的提取、分离与活性研究
下一篇:布氏田鼠的食物选择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