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当代中国专利现状 | 第10-13页 |
1.1.2 《专利法》修订 | 第13页 |
1.1.3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1.5.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17页 |
1.5.2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7页 |
1.5.3 不同技术能力阶段下专利劫持的应对策略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6页 |
2.1 专利许可研究 | 第18-21页 |
2.1.1 专利许可源与流 | 第18-19页 |
2.1.2 双寡头市场结构专利许可 | 第19-20页 |
2.1.3 多寡头市场结构下专利许可 | 第20-21页 |
2.2 专利许可方式 | 第21-22页 |
2.3 专利劫持 | 第22-24页 |
2.4 文献借鉴和启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Lemly-Shaprio专利劫持模型分析 | 第26-36页 |
3.1 模型简介 | 第26-27页 |
3.2 条件假设 | 第27-29页 |
3.2.1 产品设计和重复设计 | 第27页 |
3.2.2 专利强度和诉讼成本 | 第27-28页 |
3.2.3 专利许可税率的纳什谈判 | 第28页 |
3.2.4 标准的专利许可费率 | 第28页 |
3.2.5 专利损耗赔偿与合理的专利许可使用费 | 第28页 |
3.2.6 重新设计产品的时间成本,谈判和诉讼 | 第28-29页 |
3.3 专利强度对专利劫持的影响 | 第29-31页 |
3.3.1 下游企业的威胁点 | 第29-30页 |
3.3.2 弱专利的谈判专利许可使用费用 | 第30页 |
3.3.3 强专利的谈判专利许可使用费用 | 第30页 |
3.3.4 谈判的专利许可使用税率和专利强度 | 第30-31页 |
3.3.5 弱专利对专利劫持的的影响 | 第31页 |
3.3.6 强专利对专利劫持的影响 | 第31页 |
3.4 重新设计 | 第31-32页 |
3.5 事前谈判与合理费用 | 第32-34页 |
3.6 模型述评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引入后发企业技术能力专利劫持模型 | 第36-48页 |
4.1 后发企业 | 第36页 |
4.2 后发企业技术能力发展路径 | 第36-38页 |
4.3 模仿能力阶段 | 第38-40页 |
4.4 工艺创新阶段 | 第40-43页 |
4.5 自主创新阶段 | 第43-4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不同技术能力阶段应对策略 | 第48-53页 |
5.1 企业层面建议 | 第48-50页 |
5.1.1 模仿阶段策略与建议 | 第48-49页 |
5.1.2 自主创新阶段策略与建议 | 第49-50页 |
5.2 国家宏观政策层面 | 第50-52页 |
5.2.1 专利权滥用的相关规定 | 第50-51页 |
5.2.2 应对专利劫持的政策制度的建议 | 第51-5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案例 | 第53-58页 |
6.1 华为与IDC专利之争 | 第53-55页 |
6.2 案例启示与建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在学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