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论与自然实在论的冲突和融合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 | 第11-13页 |
三、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的视角 | 第13-14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4页 |
四、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14-15页 |
(一)研究目的、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5页 |
注释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自然实在论的思想观点 | 第17-24页 |
一、实在概念的历史考察 | 第17-19页 |
(一)古代的实在概念 | 第17-18页 |
(二)近代的实在概念 | 第18页 |
(三)现代的实在概念 | 第18-19页 |
二、自然实在论的产生和发展 | 第19-21页 |
(一)原子实在论 | 第19-20页 |
(二)语义实在论 | 第20页 |
(三)科学实在论 | 第20-21页 |
三、自然实在论的主要观点 | 第21-22页 |
(一)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 第21-22页 |
(二)科学理论的独立性 | 第22页 |
(三)科学目的的真实性 | 第22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注释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社会建构论的兴起和发展 | 第24-33页 |
一、社会建构论出场的哲学与境 | 第24-27页 |
(一)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 | 第24-25页 |
(二)社会建构论出场的哲学旨趣 | 第25-26页 |
(三)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产生 | 第26-27页 |
二、社会建构论的历史发展 | 第27-28页 |
(一)爱丁堡学派的发展 | 第27页 |
(二)巴斯学派的发展 | 第27-28页 |
(三)巴黎学派的发展 | 第28页 |
三、社会建构论的理论主张 | 第28-31页 |
(一)以对称性取代合理性 | 第28-29页 |
(二)以发现的与境取代辩护的逻辑 | 第29-30页 |
(三)以建构论取代实在论 | 第30-31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31页 |
注释 | 第31-33页 |
第四章 社会建构论与自然实在论的冲突演化 | 第33-40页 |
一、社会建构论对自然实在论的挑战 | 第33-35页 |
(一)科学观的冲突 | 第33-34页 |
(二)方法论的冲突 | 第34页 |
(三)生产方式的冲突 | 第34-35页 |
二、社会建构论的内部争论 | 第35-36页 |
(一)“利益”概念冲突 | 第35页 |
(二)对称性原则冲突 | 第35-36页 |
三、超越社会建构论——后人类主义的兴起 | 第36-38页 |
(一)STS人类主义的兴衰 | 第36-37页 |
(二)后人类主义的兴起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页 |
注释 | 第38-40页 |
第五章 社会建构论与自然实在论的融合及走向 | 第40-49页 |
一、社会建构论与自然实在论融合的必要性 | 第40-42页 |
(一)自然实在论的困境 | 第40-41页 |
(二)社会建构论的困境 | 第41页 |
(三)共同的形而上学基础 | 第41-42页 |
二、社会建构论与自然实在论的融合方案 | 第42-44页 |
(一)基于元哲学的自然主义融合方案 | 第42-43页 |
(二)基于科学修辞学的方案 | 第43-44页 |
(三)基于行动主义的融合方案 | 第44页 |
三、走向解释学建构主义 | 第44-47页 |
(一)库恩的解释学转向 | 第44-45页 |
(二)后SSK的异质建构论 | 第45页 |
(三)基于实践的解释学建构主义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页 |
注释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