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管理策略研究--以M小学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5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1.5.1 研究重点 | 第17-18页 |
1.5.2 研究难点 | 第18页 |
1.5.3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乡村小学非正式群体概念及理论基础诠释 | 第19-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乡村小学 | 第19页 |
2.1.2 非正式群体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诠释 | 第20-23页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0-21页 |
2.2.2 自我效能感理论 | 第21-22页 |
2.2.3 群体行为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乡村小学非正式群体现状调查分析 | 第23-38页 |
3.1 调查对象 | 第23页 |
3.2 调查目标 | 第23页 |
3.3 调查工具 | 第23-24页 |
3.3.1 问卷调查 | 第23-24页 |
3.3.2 访谈 | 第24页 |
3.4 调查过程 | 第24页 |
3.5 调查结果 | 第24-38页 |
3.5.1 乡村小学非正式群体的概况 | 第24-27页 |
3.5.2 乡村小学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 第27-29页 |
3.5.3 乡村小学非正式群体的特性 | 第29-31页 |
3.5.4 乡村小学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 第31-33页 |
3.5.5 乡村小学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 第33-34页 |
3.5.6 乡村小学非正式群体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第4章 乡村小学非正式群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5页 |
4.1 学生因素 | 第38-40页 |
4.1.1 缺乏明确人生目标 | 第38-39页 |
4.1.2 意志力薄弱 | 第39页 |
4.1.3 对前途缺乏自信 | 第39-40页 |
4.2 学校管理因素 | 第40-42页 |
4.2.1 对非正式群体缺乏关注 | 第40-41页 |
4.2.2 学校文化氛围建设不足 | 第41页 |
4.2.3 非正式群体教育方法匮乏 | 第41-42页 |
4.3 家庭教育因素 | 第42-43页 |
4.3.1 缺乏关爱氛围 | 第42页 |
4.3.2 教育方式单一 | 第42-43页 |
4.4 社会因素 | 第43-45页 |
4.4.1 社会不良群体诱导 | 第43页 |
4.4.2 社会有害传播媒介影响 | 第43-45页 |
第5章 乡村小学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 第45-50页 |
5.1 学生方面 | 第45-46页 |
5.1.1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 第45页 |
5.1.2 提高个人意志力 | 第45页 |
5.1.3 增强自信心 | 第45-46页 |
5.2 学校方面 | 第46-48页 |
5.2.1 正确认识,加强关注 | 第46页 |
5.2.2 把握核心,引导教育 | 第46-47页 |
5.2.3 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 第47页 |
5.2.4 文化引导,净化心灵 | 第47-48页 |
5.3 家庭方面 | 第48-49页 |
5.3.1 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 | 第48页 |
5.3.2 提升家长的文化素养 | 第48-49页 |
5.4 社会方面 | 第49-50页 |
5.4.1 加大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整治力度 | 第49页 |
5.4.2 营造学校周围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