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1章 企业间借贷相关范畴的界定 | 第10-14页 |
1.1 企业间借贷的概念 | 第10-11页 |
1.2 企业间借贷与传统民间借贷之关系 | 第11-14页 |
第2章 企业间借贷的运行模式 | 第14-20页 |
2.1 我国企业间借贷的运行模式 | 第14-16页 |
2.1.1 企业间借贷的合法模式 | 第14-15页 |
2.1.2 企业间借贷的非法模式 | 第15-16页 |
2.2 企业间借贷运行模式的评析 | 第16-20页 |
第3章 域外相关规定及启示 | 第20-32页 |
3.1 英美法系 | 第20-23页 |
3.1.1 美国 | 第20-22页 |
3.1.2 香港 | 第22-23页 |
3.2 大陆法系 | 第23-24页 |
3.2.1 日本 | 第23-24页 |
3.2.2 台湾 | 第24页 |
3.3 小结:企业间借贷四种立法模式 | 第24-26页 |
3.3.1 放任主义模式 | 第25页 |
3.3.2 禁止主义模式 | 第25页 |
3.3.3 禁止加例外模式 | 第25-26页 |
3.3.4 限制主义模式 | 第26页 |
3.4 启示和借鉴 | 第26-32页 |
第4章 我国企业间借贷的现行规定及评析 | 第32-38页 |
4.1 我国企业间借贷的现行规定 | 第32-34页 |
4.2 企业间借贷效力的法律争议 | 第34-38页 |
4.2.1 争议一:是否影响国家宏观调控 | 第34-35页 |
4.2.2 争议二:是否属于违法从事金融业务 | 第35-36页 |
4.2.3 争议三:是否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 第36页 |
4.2.4 争议四:是否损害公共利益 | 第36-38页 |
第5章 两则判例引发的司法反思与建议 | 第38-46页 |
5.1 两则判例分析 | 第38-41页 |
5.1.1 案情介绍 | 第38-40页 |
5.1.2 典型意义 | 第40-41页 |
5.2 司法反思与建议 | 第41-46页 |
5.2.1 建议一:制定《放贷人条例》 | 第42-44页 |
5.2.2 建议二:废除相互冲突的部门规章与司法解释 | 第44页 |
5.2.3 建议三:构建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