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价值认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0-11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1.研究重点 | 第16页 |
2.研究难点 | 第16页 |
3.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志愿精神价值认同基本概述 | 第17-30页 |
(一)志愿精神的解析 | 第17-22页 |
1.志愿精神的理论渊源 | 第17-19页 |
2.志愿精神的涵义 | 第19-21页 |
3.志愿精神的特质 | 第21-22页 |
(二)志愿精神价值认同的内涵 | 第22-26页 |
1.认同的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价值认同的涵义 | 第23-24页 |
3.价值认同的环节 | 第24-25页 |
4.志愿精神价值认同的涵义 | 第25页 |
5.大学生志愿精神价值认同 | 第25-26页 |
(三)大学志愿精神价值认同的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1.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 第26页 |
2.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27页 |
(四)大学生对志愿精神价值认同的意义 | 第27-30页 |
1.有助于推动志愿服务健康持续发展 | 第27-28页 |
2.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 | 第28页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 第28-30页 |
二、志愿精神价值认同的诉求 | 第30-36页 |
(一)个体发展层面的价值诉求 | 第30-33页 |
1.树立道德责任的树立 | 第30-31页 |
2.道德境界的提升 | 第31-32页 |
3.社会参与能力的增强 | 第32-33页 |
(二)社会发展层面的价值诉求 | 第33-36页 |
1.优良道德氛围的正确导向 | 第33-34页 |
2.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要求 | 第34页 |
3.公平正义的现实增进 | 第34-36页 |
三、当前大学生志愿精神价值认同的现实困境 | 第36-44页 |
(一)大学生志愿精神价值认同的问题表征 | 第36-39页 |
1.认知存在偏差:对志愿精神理解片面 | 第36-37页 |
2.情感认同偏弱:动机倾向功利化 | 第37-38页 |
3.行为认同欠缺:知行存在脱节 | 第38-39页 |
(二)大学生志愿精神价值认同问题归因 | 第39-44页 |
1.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2.高校对志愿精神的认同教育不充分 | 第40-42页 |
3.社会志愿氛围欠缺 | 第42-44页 |
四、实现大学生志愿精神价值认同的路径思考 | 第44-61页 |
(一)遵循志愿精神价值认同内在生成规律 | 第44-48页 |
1.价值认知:领悟志愿精神的本真价值 | 第44-46页 |
2.情感激发:引导志愿精神的积极体验 | 第46-47页 |
3.实践操练:形成志愿精神的自觉行为 | 第47-48页 |
(二)把握志愿精神价值认同的着力点 | 第48-50页 |
1.坚持主体性原则,引导责任自觉 | 第48-49页 |
2.突出利他导向,提升道德境界 | 第49-50页 |
(三)志愿精神价值认同的具体策略 | 第50-61页 |
1.加强高校志愿精神价值认同理念教育 | 第51-52页 |
2.建立有效的志愿评价与激励机制 | 第52-53页 |
3.加强宣传力度,优化社会志愿氛围 | 第53-54页 |
4.拓展志愿服务平台,推进志愿服务实践 | 第54-56页 |
5.健全志愿服务制度法规 | 第56-57页 |
6.大学生坚定正确价值追求,自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 第57-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注释 | 第62-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