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10页 |
abstract | 第10-16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7-2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2-54页 |
1.1 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现状 | 第23-41页 |
1.1.1 治疗现状 | 第24-31页 |
1.1.2 甲状腺癌的分子机制 | 第31-41页 |
1.2 未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现状 | 第41-47页 |
1.2.1 流行病学 | 第42页 |
1.2.2 临床分期 | 第42-43页 |
1.2.3 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 第43页 |
1.2.4 分子机制 | 第43-44页 |
1.2.5 治疗方案 | 第44-47页 |
1.3 苦参碱的研究背景和现状 | 第47-51页 |
1.3.1 诱导肿瘤细胞自噬和凋亡,干扰细胞周期 | 第47-48页 |
1.3.2 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抗肿瘤侵袭转移 | 第48页 |
1.3.3 抑制端粒酶活性 | 第48-49页 |
1.3.4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第49页 |
1.3.5 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 | 第49-50页 |
1.3.6 影响信号传导通路 | 第50-51页 |
1.4 四氟对苯醌的研究背景 | 第51-52页 |
1.5 实验技术路线 | 第52-54页 |
第2章 苦参碱对分化型甲状腺癌靶向治疗应用研究 | 第54-74页 |
2.1 引言 | 第54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54-56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54-56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5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6-62页 |
2.3.1 细胞培养 | 第56-57页 |
2.3.2 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 | 第57页 |
2.3.3 光镜观察细胞形态 | 第57-58页 |
2.3.4 AnnexinV-PI细胞凋亡检测 | 第58页 |
2.3.5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RT-PCR)检测miRNA | 第58-61页 |
2.3.6 统计学处理 | 第61-62页 |
2.4 结果 | 第62-69页 |
2.4.1 苦参碱对TPC-1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62页 |
2.4.2 苦参碱对TPC-1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 | 第62-64页 |
2.4.3 苦参碱对TPC-1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第64-67页 |
2.4.4 苦参碱对TPC-1细胞中miR-21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67页 |
2.4.5 苦参碱对TPC-1细胞中PTEN和Akt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67-69页 |
2.5 讨论 | 第69-72页 |
2.5.1 苦参碱对TPC-1细胞增殖与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 | 第69-70页 |
2.5.2 苦参碱对TPC-1中miR-21表达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2.5.3 苦参碱对PTEN表达水平及p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71-72页 |
2.6 结论 | 第72-74页 |
第3章 四氟对苯醌对未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应用研究 | 第74-88页 |
3.1 引言 | 第7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74-7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75-79页 |
3.3.1 MTT试验 | 第75-76页 |
3.3.2 Westernblot | 第76页 |
3.3.3 DAPI染色 | 第76-77页 |
3.3.4 小管形成实验 | 第77页 |
3.3.5 迁移试验 | 第77-78页 |
3.3.6 免疫荧光染色 | 第78页 |
3.3.7 动物体内实验 | 第78-79页 |
3.3.8 统计分析 | 第79页 |
3.4 结果 | 第79-84页 |
3.4.1 四氟对苯醌对HOTHC细胞系的生长影响 | 第79-80页 |
3.4.2 四氟对苯醌对HOTHC细胞凋亡作用 | 第80-81页 |
3.4.3 四氟对苯醌对血管生成抑制 | 第81-82页 |
3.4.4 迁移试验级及小管形成实验 | 第82-83页 |
3.4.5 裸鼠异种移植模型的肿瘤生长 | 第83-84页 |
3.5 讨论 | 第84-87页 |
3.5.1 四氟对苯醌对HOTHC细胞系的生长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84-85页 |
3.5.2 四氟对苯醌对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的影响 | 第85-86页 |
3.5.3 裸鼠异种移植模型的肿瘤生长影响 | 第86-87页 |
3.6 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1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