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媒介审判研究--以“于欢杀人案”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综述第11-15页
        1.2.1 关于“媒介审判”概念的争议第11-12页
        1.2.2 关于我国新闻界是否存在媒介审判问题的争议第12-13页
        1.2.3 关于媒介审判的研究第13-14页
        1.2.4 关于网络媒介审判的研究第14-15页
        1.2.5 研究不足第15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5-17页
        1.3.1 媒介审判第15-16页
        1.3.2 舆论审判第16页
        1.3.3 网络媒介审判第16-17页
第二章 研究样本介绍第17-21页
    2.1 于欢杀人案第17-18页
        2.1.1 案件发生背景第17页
        2.1.2 案件爆发第17页
        2.1.3 案件一审第17页
        2.1.4 案件二审第17-18页
    2.2 网络新闻网站与微信公众号第18-19页
        2.2.1 选择网络新闻网站的原因第18页
        2.2.2 选择微信公众号的原因第18页
        2.2.3 选择七家网络新闻网站的原因第18-19页
    2.3 类目建构第19-21页
第三章 “于欢杀人案”的网络新闻报道的分析与评价第21-34页
    3.1 关于“于欢杀人案”网络新闻的内容分析第21-27页
    3.2 微信自媒体内容分析第27-32页
    3.3 对微信自媒体内容分析结果的评价第32页
    3.4 “于欢杀人案”的伦理规范性衡量第32-34页
第四章 网络新闻与网络舆论形成关系探究第34-39页
    4.1 权威媒体不平衡报道影响舆论导向第34-38页
    4.2 网络媒体对舆论的催化作用增强第38-39页
第五章 关于分析结果的讨论与建议第39-46页
    5.1 “于欢杀人案”之正面效果分析第39-41页
        5.1.1 公权力机关对舆情的成熟应对第39-40页
        5.1.2 推动正当防卫制度的全民普法第40-41页
    5.2 媒介与司法的良性互动关系第41-46页
        5.2.1 媒介监督权规范行使第41-43页
        5.2.2 司法合理回应媒体关注第43-46页
第六章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一、中文文献第47-49页
    二、外文文献第49-51页
附件1: 网络新闻编码表第51-54页
附件2: 微信公众号材料编码表第54-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1家媒体官微的同性恋话语分析
下一篇:工业机械臂智能路径规划研究